搜索
首页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

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

意思:二乘设不见这道理,这是我们一个颠倒想。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佛陀和贤圣众生的,强调了无为有、涅槃三昧等佛教理念。 首先,“佛记一切贤圣众,皆以无为有差别”,这句诗表达了佛陀对所有圣贤众生的记述,他们都以无为有,即以无为为基础,追求真理和智慧。这体现了佛教的无为思想,即通过观察和思考,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始终的,从而摆脱烦恼和痛苦。 “如来乃至阿罗汉,同入涅盘三昧海”,这句诗描述了如来乃至阿罗汉等佛陀的境界,他们共同进入涅槃三昧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烦恼和痛苦的境界。这体现了佛教的涅槃思想,即追求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永恒的境界。 “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这句诗批评了二乘人的错误观念,他们看不到这些道理,因此被波旬(恶魔)的颠倒想法所迷惑。二乘人是指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修行者,他们只关注个人的解脱,而忽略了众生的痛苦和佛陀的教诲。 最后,“稽首迦诺迦伐蹉,看花结印同无相”,这句诗表达了对迦诺迦伐蹉的敬意,他是一位佛教修行者,以看花结印的方式修习无相法门。这体现了佛教的无相思想,即通过观察和修习,达到无我、无相、无住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佛陀和贤圣众生的智慧和境界,批评了二乘人的错误观念,强调了佛教的无为、涅槃、无相等理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佛记一切贤圣众,皆以无为有差别。
如来乃至阿罗汉,同入涅盘三昧海。
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
稽首迦诺迦伐蹉,看花结印同无相。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颠倒

    读音:diān dǎo

    繁体字:顛倒

    短语:

    英语:(v) confused; get backwards; reverse

    意思:(颠倒,颠倒)

     1.上下

  • 不见

    读音:bú jiàn

    繁体字:不見

    短语:掉 丢失 不翼而飞 遗失 丢 散失 丢掉 少

    英语:not see

    意思:(不见,不见)

     1.看不到。

  • 二乘

    读音:èr chéng

    繁体字:二乘

    意思:I
    佛教语。一般。包括声闻乘与缘觉乘。
       ▶南朝·梁·沈约《内典序》:“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
       ▶《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

  • 倒想

    读音:dǎo xiǎng

    繁体字:倒想

    意思:颠倒错乱,胡思乱想。
      ▶南朝·梁武帝《凈业赋》:“狂心迷惑,倒想自欺。”

    解释:1.颠倒错乱,胡思乱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