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缘识》 莲开湛寂真如境,屋里空劳总是虚。

莲开湛寂真如境,屋里空劳总是虚。

意思:莲开湛静真如境界,屋子里空劳总是假的。

出自作者[宋]宋太宗的《缘识》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佛教哲理的诗,它通过描绘一种超越亲疏、法界平等、厌弃世俗、归依佛法、追求真理的境界,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理解。 首先,诗中的“随机发问绝亲疏”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亲疏关系的态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无差别性。这种态度体现了佛教的“无我”观念,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超越自我,关注他人的利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法界明文本不殊”表达了对于宇宙真理的理解,认为法界本就是明亮的,只是人们往往被自己的欲望和偏见所蒙蔽,看不到真相。这里的“法界”可以理解为宇宙、世界、生命等一切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厌苦群生含万像”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和痛苦的感受,认为人们生活在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需要寻求解脱之道。这里的“群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存在,包括自己和其他人。 “归依大觉达三无”表达了对佛法的归依和追求,认为只有通过佛法的智慧和修行,才能达到解脱和超越的境界。这里的“大觉”可以理解为佛的智慧和觉悟,“三无”则是指佛教中的“空、无相、无愿”三无境界。 “莲开湛寂真如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寂静、真实的境界,这是佛法中常提到的“净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最后,“缘起生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表达了对于生命和存在的理解,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是平等的存在,需要用善心去对待一切。这里的“缘起”是指因果关系,“善心居”则是指保持善良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真理、归依佛法的精神境界,是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理解。它鼓励人们超越自我,关注他人,追求真理,保持善良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随机发问绝亲疏,法界明文本不殊。
厌苦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无。
莲开湛寂真如境,屋里空劳总是虚。
缘起生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

关键词解释

  • 屋里

    读音:wū lǐ

    繁体字:屋裏

    英语:wife

    意思:(屋里,屋里)

     1.室内。
      ▶北周·庾信《春赋》:“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唐·杜甫《见萤火

  • 总是

    解释

    总是 zǒngshì

    [always] 永远地;无例外地

    引用解释

    1.总归是;全都是。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宋 黄公度 《青玉案》词:“霜桥月

  • 湛寂

    读音:zhàn jì

    繁体字:湛寂

    意思:沉寂。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唐·王季友《鉴止水赋》:“疑金镜之湛寂,若琉璃之至虚。”

  • 真如

    读音:zhēn rú

    繁体字:真如

    英语:thusness

    意思:佛教语。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译。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