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秋夕不寐呈谏长乐道龙图》 雨气和灯晕,霜寒入漏声。

雨气和灯晕,霜寒入漏声。

意思:雨气和灯晕,霜寒进入漏声。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秋夕不寐呈谏长乐道龙图》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诗歌的前两句“雨气和灯晕,霜寒入漏声。”描绘了秋天的夜晚,雨气弥漫,灯火昏暗,霜寒入侵,漏声滴答,营造出一种寂静、凄清的氛围。 接着,“疏篱过萤影,腐叶掩虫鸣。”两句,通过对萤火虫和虫鸣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和凄清。 然后,“兵壑达初愿,簪裾徇外荣。”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初衷和荣誉的追求。兵壑可达初愿,表现出诗人对战功和报国之初心的向往;簪裾徇外荣,则表现出诗人对官职和荣誉的追求。 接着,“丹心终夜苦,折发诘朝生。”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焦虑。丹心终夜苦,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折发诘朝生,则表现出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感叹。 最后,“恩与乾坤大,身如草木轻。”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乾坤之恩的感激和对自己身世的轻视。诗人认为,乾坤之恩广大无边,而自己的身体却像草木一样轻微。 整首诗情感真挚,思考深刻,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内心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流畅,意境深远,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诗歌才华。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雨气和灯晕,霜寒入漏声。
疏篱过萤影,腐叶掩虫鸣。
兵壑达初愿,簪裾徇外荣。
丹心终夜苦,折发诘朝生。
恩与乾坤大,身如草木轻。
何阶致明主,垂拱视升平。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霜寒

    读音:shuāng hán

    繁体字:霜寒

    意思:寒光闪闪貌。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摺:“这剑呵,冰刃霜寒,玉华光灿。”

    解释:1.寒光闪闪貌。

    <

  • 雨气

    读音:yǔ qì

    繁体字:雨氣

    意思:(雨气,雨气)
    潮湿的空气;水气。
      ▶唐·沈佺期《乐城白鹤寺》诗:“潮声迎法鼓,雨气溼天香。”
      ▶宋·苏舜钦《杭州巽亭》诗:“凉翻帘幌潮声过,清入琴尊雨气来。”

  • 漏声

    引用解释

    铜壶滴漏之声。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之四:“有约闻鷄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读音:lòu shēng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