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秋晚》 金庭在何域,回首一踟蹰。

金庭在何域,回首一踟蹰。

意思:金庭在什么区域,回首一徘徊。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秋晚》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自己为官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首句“宰邑惭良术”,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担任地方官时感到惭愧,因为没有找到好的治理方法。这可能暗示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能力和职责的反思,以及对地方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 “为文愧壮图”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写作的愧疚,可能暗示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和追求,但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壮志。 “纵饶长委命”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即使自己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但仍然无法摆脱困境。 “乱罹无处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困境的无奈和无助,无论在何处都可能遭遇困扰和苦难。 “金庭在何域”一句,诗人可能是在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回首一踟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无助。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和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的文字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宰邑惭良术,为文愧壮图。
纵饶长委命,争奈渐非夫。
杯酒有时有,乱罹无处无。
金庭在何域,回首一踟蹰。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金庭

    读音:jīn tíng

    繁体字:金庭

    意思:
     1.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庐州郡·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别名紫微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2.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越州郡·剡县

  • 踟蹰

    读音:chí chú

    繁体字:踟躕

    短语:犹豫不决 游移 举棋不定 迟疑不决 裹足不前 动摇 犹豫 踌躇不前 迟疑 优柔寡断 彷徨 犹疑 瞻前顾后

    英语:hesitate

    <
  • 回首

    读音:huí shǒu

    繁体字:回首

    英语:turn one\'s head; turn round; look back; call to mind; recollect

    意思:(参见迴首)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