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元夕放夜》 逻兵酣卧忘钟韵,游子欢呼趁鼓声。

逻兵酣卧忘钟韵,游子欢呼趁鼓声。

意思:巡逻兵酣睡忘记钟韵,游子欢呼趁鼓声。

出自作者[宋]仇远的《元夕放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元宵节夜晚城市景象和气氛的诗,通过对城市街道、市民生活、逻兵状态以及作者自身心态的描绘,展现了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热闹。 首句“绣衣玉节驻江城,放得元宵两夜晴”,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穿着华丽、手持玉节(节符)的官员驻守在江城,因为天气晴好,所以得以延长元宵节的庆祝时间。这句诗为整个节日的氛围定下了华美而祥和的基调。 “陆地金莲方滟滟,一天明月故盈盈”这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街道上灯火璀璨的景象,仿佛是盛开的金莲在水面上浮动,而天空中的明月则如故盈满,增添了诗的意境。 “逻兵酣卧忘钟韵,游子欢呼趁鼓声”这两句描绘了逻兵因过度放松而忘记了报时钟的声音,游子们则随着鼓声欢呼雀跃。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元宵节的狂欢气氛,同时也对逻兵的状态进行了有趣的描绘。 最后两句“儿女看灯归较晚,老夫自剔读书檠”则是描绘了作者自身的状态,他的儿女们晚些时候才回家看灯,他自己则在深夜挑灯读书,体现了作者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和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绣衣玉节驻江城,放得元宵两夜晴。
陸地金莲方滟滟,一天明月故盈盈。
逻兵酣卧忘钟韵,游子欢呼趁鼓声。
儿女看灯归较晚,老夫自剔读书檠。

关键词解释

  • 游子

    读音:yóu zǐ

    繁体字:游子

    短语:客 行人 行者 行旅

    英语:man travelling in a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

    意思:(参见游

  • 欢呼

    读音:huān hū

    繁体字:歡呼

    英语:acclaim

    近义词: 喝彩、雀跃

    反义词: 哀号、悲叹

    解释:欢乐地呼喊热烈~

  • 逻兵

    读音:luó bīng

    繁体字:邏兵

    意思:(逻兵,逻兵)
    巡逻的士兵。
      ▶元·仇远《元夕放夜》诗:“逻兵酣卧忘钟韵,游子欢唿趁鼓声。”
      ▶清·方元鹍《都门杂咏》:“堆子场坊设逻兵,齐唿夜栅止人行。”<

  • 酣卧

    读音:hān wò

    繁体字:酣卧

    意思:(酣卧,酣卧)
    熟睡。
      ▶《新唐书•李大亮传》:“﹝李大亮﹞每番直,常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清·昭槤《啸亭杂录•佟襄毅伯》:“﹝直宿者﹞至圆明园诸宫门,乃竟日裸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