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自处吟》 不德於人焉敢异,至诚从物更无他。

不德於人焉敢异,至诚从物更无他。

意思:不德在人怎么敢不同,至诚从东西再没有别的。

出自作者[宋]邵雍的《自处吟》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洛阳城中的一位贤者,表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处世态度。 首句“尧夫自处道如何,满洛阳城都似家”,诗人以赞叹的语气描绘了这位贤者的生活状态,仿佛整个洛阳城都是他的家一样。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贤者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高度赞赏。 “不德於人焉敢异,至诚从物更无他”,这两句诗表达了这位贤者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他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对待事物始终保持真诚,没有其他杂念。这种至诚至真的态度,使他能够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和谐相处。 “眼前只见罗天爵”,这句诗描绘了这位贤者与周围人的关系,他眼中只有那些值得交往的朋友,这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 “头上谁知换岁华”,这句诗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同时也暗示了这位贤者内心的平静和从容,即使在岁月的流转中,他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何止春归与春在,胸中长有四时花”,这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这位贤者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他的胸中就像四季的花朵一样,无论何时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不仅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贤者的生活状态和处世态度,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从容,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尧夫自处道如何,满洛阳城都似家。
不德於人焉敢异,至诚从物更无他。
眼前只见罗天爵,头上谁知换岁华。
何止春归与春在,胸中长有四时花。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关键词解释

  • 至诚

    读音:zhì chéng

    繁体字:至誠

    短语:诚心诚意 诚 实心 恳挚 精诚 义气 披肝沥胆 倾心 纯真 推心置腹 诚挚 热切 由衷 竭诚 开诚布公 谆谆

    英语:complete si

  • 不德

    (1).不修德行;缺乏德行。《书·伊训》:“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孔颖达 疏:“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汉书·文帝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凶,越在西土,迁于 唐 卫 。”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军校尉 蹇硕 以帝轻佻不德,二舅好脩虚名,无股肱之才,惧不能安社稷也。”
    (2).不自以为有德。《
  • 无他

    亦作“ 无它 ”。亦作“ 无佗 ”。1.没有别的。《孟子·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则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此无也,与民同乐也。” 金 元好问 《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圣人之道无它,至诚而已。”
    (2).犹无恙;无害。《后汉书·隗嚣传》:“若束手自诣,父子相见,保无佗也。”《后汉书·马援传》:“ 援 閒至 河内 ,过存 伯春 ,见其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