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斋戒》 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

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

意思:酒魔降伏终究要尽,诗债填回去也要平。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斋戒》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斋戒后,对尘世纷扰的淡然,对佛法僧三宝的敬仰,以及对自身修行的决心和决心的表达。 首联“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作者通过斋戒,逐渐减轻了对尘世纷扰的执着和热爱。这里的“荤腥”代表了世俗的欲望和纷扰,而“渐觉”则暗示了作者在斋戒过程中逐渐领悟和改变的过程。 颔联“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这里的“六贼”和“三尸”都是佛教中的概念。“六贼”代表人的六种贪欲,即色、声、香、味、触、法,作者通过斋戒断绝了这些贪欲,因此它们无气色。“三尸”则代表人体内的三种虫,作者希望通过斋戒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 颈联“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作者表达了对酒和诗的看法。他认为要降服酒魔,戒酒是必要的,而诗债则代表了作者过去的诗债,他希望通过斋戒偿还这些诗债。 尾联“从此始堪为弟子,竺乾师是古先生。”作者表示自己从此开始皈依佛门,成为竺乾师的弟子,竺乾师是古先生,这是对佛法的敬仰和对修行的决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通过斋戒改变自己的决心和信仰,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和对修行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优秀的佛教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
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
从此始堪为弟子,竺乾师是古先生。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降伏

    读音:xiáng fú

    繁体字:降伏

    短语:服 驯 降 伏

    英语:subdue

    意思:降服;制伏。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胜》:“﹝齐﹞行霸兵,侵蔡,蔡

  • 酒魔

    读音:jiǔ mó

    繁体字:酒魔

    意思:传说中的酒虫。
      ▶唐·冯贽《云仙杂记•酒魔》:“常元载不饮,群僚百种强之,辞以鼻闻酒气已醉;其中一人谓可用术治之,即取针挑元载鼻尖,出一青虫如小蛇,曰:‘此酒魔也,闻酒即畏之;去此何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