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裴送序意》 始曰子知今则否,固亦未能无谕焉。

始曰子知今则否,固亦未能无谕焉。

意思:开始说你知道现在是吗,当然也不能不告诉他。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答裴送序意》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向朋友表达自己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学问和诗歌的热爱和执着。 首先,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因为朋友赠言鼓励他为学,希望他能够全面发展,不要偏颇。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更高的学问境界。 其次,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作者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他希望能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诗歌创作来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苦闷。作者认为自己虽然苦苦著书,但仍然被尘俗牵绊,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因此,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诗歌创作来寻求解脱和超越。 最后,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信任和期望。作者相信朋友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意,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朋友的帮助和支持。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深刻,充满了对学问和诗歌的热爱和执着,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欲之许子有赠,为我为学勿所偏。
诚知子心苦爱我,欲我文字无不全。
居常见我足吟咏,乃以述作为不然。
始曰子知今则否,固亦未能无谕焉。
我於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
辞虽浅陋颇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
苦苦著书岂无意,贫希禄廪尘俗牵。
书辞辩说多碌碌,吾敢虚语同後先。
唯当稍稍缉铭志,愿以直法书诸贤。
恐子未谕我此意,把笔慨叹临长川。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未能

    读音:拼音:wèi néng 五笔:fice

    未能的解释

    词语分解

    • 未的解释 未 è 不,不曾,没有:未必。未曾(唍 )。未来。未尝。未竟(没有完成的)。未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用
  • 能无

    读音:néng wú

    繁体字:能無

    意思:(能无,能无)
    反问语。犹能不。
      ▶《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左传•襄公三十年》:“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于大国,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