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杨太常归省(二首)》 锦里趋庭日,声华见蜀都。

锦里趋庭日,声华见蜀都。

意思:锦里趋庭日,声音华见蜀都。

出自作者[明]何景明的《送杨太常归省(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宋三苏父子在蜀都的声望和成就的。诗中描绘了兄弟二人皆为才子,父子三人都是宋朝的杰出人物,赞扬了他们父子在蜀地的声名显赫。 首句“锦里趋庭日”中的“锦里”指的是蜀地,而“趋庭”则是出自《论语》中的典故,指的是恭敬受教,这里用来形容三苏父子在蜀地的行为举止。而“日”字则表达了他们在蜀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声华见蜀都”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声名在蜀地的影响力,他们的声望让蜀地都为之增色。 “弟兄今二妙”指的是三苏父子中的两个才子,即苏洵和苏轼,他们兄弟二人皆为才子,才情并茂。 “父子宋三苏”则是对他们父子三人皆是宋朝杰出人物的赞美,他们父子在宋朝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礼乐风云地”和“旂常日月图”两句中,作者将蜀地比作礼乐之乡,强调了三苏父子在蜀地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旂常日月图”也表达了他们的成就如同日月般照耀历史长河。 最后,“今皇念大祀,未可滞江舻”则是表达了当今皇帝对三苏父子的重视和思念,并赞扬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让他们滞留在外,应当让他们回到朝廷,为国家效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三苏父子在蜀地的声望和成就,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锦里趋庭日,声华见蜀都。
弟兄今二妙,父子宋三苏。
礼乐风云地,旂常日月图。
今皇念大祀,未可滞江舻。
¤
作者介绍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关键词解释

  • 蜀都

    读音:shǔ dōu

    繁体字:蜀都

    意思:古代蜀国的都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至于蜀都,耆老大夫搢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
      ▶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

  • 锦里

    读音:jǐn lǐ

    繁体字:錦裏

    意思:(锦里,锦里)
    即锦官城。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

  • 声华

    读音:shēng huá

    繁体字:聲華

    意思:(声华,声华)
    犹言声誉荣耀。
      ▶《淮南子•俶真训》:“今夫积惠重厚,累爱袭恩,以声华呕符妪掩万民百姓,使知之訢訢然人乐其性者,仁也。”
      ▶唐·白居易《晏坐

  • 趋庭

    读音:qū tíng

    繁体字:趨庭

    意思:(趋庭,趋庭)
    亦作“趍庭”。
     《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