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题哀贤亭》 东方见子胥,助涛高崔嵬。

东方见子胥,助涛高崔嵬。

意思:东方见到伍子胥,帮助涛高崔嵬。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寄题哀贤亭》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哀悼和怀念。它通过描绘墓门、黄鸟、蒿莱、溪泉、子胥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逝者生前事迹的敬仰。 首句“苍苍墓门树”描绘了墓门前的古老树木,暗示着生命的循环和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象征着逝者的离去。第二句“亦有黄鸟哀”则引入了黄鸟哀鸣的意象,进一步表达了悲伤的情感。第三句“贤者不在世”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逝者贤能的赞美,第四句“常恨埋蒿莱”则进一步强调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逝者被遗忘的遗憾。 接下来,第五句“山根入溪泉”描绘了山根插入溪泉的景象,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循环。第六句“流响出夜台”则表达了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中仍然存在的影响,如同溪泉的流响一样深远。最后两句“东方见子胥,助涛高崔嵬”则引用了历史人物伍子胥的典故,进一步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伍子胥曾为报父仇而激战,这里诗人用它来比喻逝者在精神上对后人的激励和影响,如同涛水般高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思考。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怀念逝者,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规律。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苍苍墓门树,亦有黄鸟哀。
贤者不在世,常恨埋蒿莱。
山根入溪泉,流响出夜台。
东方见子胥,助涛高崔嵬。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子胥

    读音:zǐ xū

    繁体字:子胥

    意思:春秋·楚大夫伍员的字。
      ▶楚平王杀其父奢兄尚,其经宋·郑入吴,助阖庐夺取王位,整军经武。不久,攻破楚国,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
      ▶吴王·夫差时,因力谏停止攻齐,拒绝越国求

  • 崔嵬

    读音:cuī wéi

    繁体字:崔嵬

    短语:巍 巍巍 岿然 巍然 巍峨 峻

    英语:high

    意思:
     1.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
      ▶《诗•周南•

  • 东方

    读音:dōng fāng

    繁体字:東方

    英语:the East

    意思:(东方,东方)

     1.方位名。太阳升起的方向。
      ▶《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