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忆皎然上人》 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

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

意思:云门不见,山上的树木已经应高。

出自作者[唐]李端的《忆皎然上人》

全文赏析

这首诗《未得从师去,人间万事劳。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是一首描绘诗人内心感受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首联“未得从师去,人间万事劳。”诗人表达了自己未能追随名师的遗憾和无奈,同时也感叹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务让人感到疲惫。这一联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 颔联“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诗人通过描绘云门山的高远,表达了自己对山林自然的向往和无法亲近的遗憾。同时,山木已高也暗示了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颈联“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秋天的早晨打开柴门,感到惊讶和疑问为何自己还穿着破旧的袍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身境况的反思。 尾联“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夜宿云门山顶,从窗户里眺望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愿望。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未得从师去,人间万事劳。
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
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
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
作者介绍
李端(737—784),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关键词解释

  • 云门

    读音:yún mén

    繁体字:雲門

    英语:yun men

    意思:(云门,云门)

     1.周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所作。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

  • 山木

    读音:shān mù

    繁体字:山木

    意思:
     1.山中的树木。
      ▶《左传•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
      ▶南朝·宋·谢灵运《过瞿溪山僧》诗:“钻燧断山木,掩岸墐万户。”

  • 可见

    读音:kě jiàn

    繁体字:可見

    英语:visible

    意思:(可见,可见)

     1.可以看见。
      ▶《易•干》:“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汉书•郊祀

  • 不可

    读音:bù kě

    繁体字:不可

    英语:cannot

    意思:
     1.不可以;不可能。
      ▶《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