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走马使》 新样花文配蜀罗,同心双带蹙金蛾。

新样花文配蜀罗,同心双带蹙金蛾。

意思:新样花纹配蜀罗,同心双带金丝蛾。

出自作者[唐]张祜的《送走马使》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用来描绘一种特殊的服饰——配以蜀地罗纱的花样图案,以及佩戴者的精致妆容。这种服饰显然是当时的一种新样式,而诗人对它的描绘充满了赞美之情。 首句“新样花文配蜀罗”,诗人用“新样”来形容这种新的服饰样式,说明它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款式。而“花文”则是指图案花纹,“蜀罗”则是指来自蜀地的轻软丝织品。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华美而独特的服饰。 “同心双带蹙金蛾”,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这种服饰的细节。“同心双带”可能指的是两个装饰性的带子,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同心结的形状。“蹙金蛾”则是指金线制成的蹙金绣纹,通常用于描绘女性的妆容或服饰。这句诗描绘出一种精致而华美的形象,使人联想到一位穿着这种服饰的女性,她的妆容和服饰都充满了华丽和精致。 “惯将喉舌传军好”,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服饰的实用性赞扬。“喉舌”在这里指的是传令的使者,而“传军好”则是指这种服饰能够很好地传达军中的信息。这表明这种服饰不仅美观,而且实用,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最后一句“马迹铃声遍两河”,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来描绘这种服饰的影响力。“马迹铃声”暗示了这种服饰在军队中的普及程度,而“遍两河”则表明它在整个军队中都有影响。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服饰的广泛影响力的赞赏。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一种新样式服饰的赞美,它华美、实用、广泛影响,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时尚的关注和欣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新样花文配蜀罗,同心双带蹙金蛾。
惯将喉舌传军好,马迹铃声遍两河。
作者介绍 庾信简介
张祜(约785年—849年?),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人们认为这是诗谶。

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关键词解释

  • 蜀罗

    读音:shǔ luó

    繁体字:蜀羅

    意思:(蜀罗,蜀罗)
    蜀中织造的轻罗。
      ▶唐·杜牧《江上雨寄崔碣》诗:“春半平江雨,圆纹破蜀罗。”
      ▶《宋史•食货志下六》:“一日,内出蜀罗一端,为印朱所渍者数重。因

  • 花文

    引用解释

    花纹。 北魏 高允 《罗敷》诗:“脚著花文履,耳穿明月珠。” 唐 王勃 《夏日宴张二林亭序》:“舟浮叶影,簟积花文。” 宋 叶梦得 《岩下放言·晋古冢碑法》:“上有一石臺,高二尺许,有花文。”

    读音:huā wén

  • 新样

    读音:xīn yàng

    繁体字:新樣

    意思:(新样,新样)

     1.新式样。
      ▶唐·张祜《送走马使》诗:“新样花文配蜀罗,同心双带蹙金蛾。”
      ▶宋·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一:“令两浙路诸州分造甲五

  • 金蛾

    读音:jīn é

    繁体字:金蛾

    意思:
     1.金色的蛾形图案。
      ▶唐·张祜《送走马使》诗:“新样花文配蜀罗,同心双带蹙金蛾。”
      ▶唐·韩偓《昼寝》诗:“碧桐阴静隔帘栊,扇拂金蛾玉簟烘。”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