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表臣都官至十三里店》 他年此茅屋,便比棠树甘。

他年此茅屋,便比棠树甘。

意思:将来这茅屋,就比棠树甘。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表臣都官至十三里店》

全文赏析

这首诗《风雨催车骑,駸駸来自南》是一首对乡村生活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同情。 首联“风雨催车骑,駸駸来自南。”描绘了风雨中急速行进的马车,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紧迫感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一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颔联“道旁有茅屋,宁容使君骖。”描绘了路旁的茅屋,诗人停下车来,决定在此暂作停留。这一句展示了诗人的善良和同情心,同时也为后文的情感交流做了铺垫。 颈联“不谓忽下马,湿衣逢我谈。”描述了诗人与农民的交谈,通过湿衣、收割、养蚕等话题,展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勤劳。这一联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尾联“他年此茅屋,便比棠树甘。”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他希望这些茅屋能够像棠树一样,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福祉。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民的关爱。 整首诗通过对风雨中行进的马车、路旁的茅屋、农民的交谈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等细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同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漕运和民事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风雨催车骑,駸駸来自南。
道旁有茅屋,宁容使君骖。
不谓忽下马,湿衣逢我谈。
田家已刈楚,田妇正好蚕。
既将国漕急,复与民事谙。
他年此茅屋,便比棠树甘。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茅屋

    读音:máo wū

    繁体字:茅屋

    短语:庵 草房

    英语:cottage

    意思:亦作“茆屋”。
     用茅草盖的房屋。
      ▶《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 他年

    引用解释

    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