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种鱼》 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

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

意思:请问这两种绶带人,谁知鱼利。

出自作者[唐]皮日休的《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种鱼》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移土湖岸边,一半和鱼子。池中得春雨,点点活如蚁。
一月便翠鳞,终年必赪尾。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这首诗描绘了种植鱼苗的过程和期待其生长的乐观心态。 首先,“移土湖岸边,一半和鱼子。”这句诗描绘了鱼苗的种植过程,用土壤改良湖岸边的土壤,一半的土壤和鱼子混合在一起,为鱼苗的生长提供了基础环境。 “池中得春雨,点点活如蚁。”这句诗描绘了鱼苗在池塘中得到春雨的滋润,它们像蚂蚁一样活跃。这句生动的比喻展示了鱼苗的生命力和活力。 “一月便翠鳞,终年必赪尾。”这句诗描绘了鱼苗在一个月内就长出了绿色的鳞片,预示着它们将茁壮成长。而“终年必赪尾”则表达了诗人对鱼苗未来成长的期待和信心。 “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负责种植鱼苗的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他们通过种植鱼苗为人们带来了利益和好处,而诗人也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赞赏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积极的情感表达,展示了鱼苗的生长过程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负责种植鱼苗的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赞美。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移土湖岸边,一半和鱼子。
池中得春雨,点点活如蚁。
一月便翠鳞,终年必赪尾。
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
作者介绍 皮日休简介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

皮日休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皮日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关键词解释

  • 借问

    读音:jiè wèn

    繁体字:借問

    英语:may I ask

    意思:(借问,借问)

     1.犹询问。
      ▶《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

  • 鱼利

    引用解释

    因渔业得到的利益。《后汉书·百官志五》:“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竝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 宋 梅尧臣 《谕鸥》诗:“渔人在鱼利,何异尔所求。”

    读音:yú lì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