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冬夜忆清远道初二兄》 四明是何处,苕溪如在目。

四明是何处,苕溪如在目。

意思:四明是什么地方,苕溪如在眼前。

出自作者[明]全室宗泐的《冬夜忆清远道初二兄》

全文赏析

这首诗《夜深霜气寒,窗月皎如烛》是一首描绘夜晚深寒景象,表达诗人孤独、思念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中描绘了夜深霜气寒的景象,通过“窗月皎如烛”这一句,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清冷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鸣鸿尚遐征,孤鹤亦惊宿”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寥。这里的“鸣鸿”和“孤鹤”都是孤独的象征,而“尚遐征”和“亦惊宿”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怅焉动心曲”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接着,“四明是何处,苕溪如在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十年无一字,信是如金玉”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音信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最后,“白发渐欺人,晤言安可卜”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不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深寒景象和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夜深霜气寒,窗月皎如烛。
鸣鸿尚遐征,孤鹤亦惊宿。
念我平生亲,怅焉动心曲。
四明是何处,苕溪如在目。
异方讵能通,远道何由缩。
十年无一字,信是如金玉。
白发渐欺人,晤言安可卜。

关键词解释

  • 四明

    读音:sì míng

    繁体字:四明

    意思:山名。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自天台山发脉,绵亘于奉化、慈溪、余姚、上虞、嵊县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丹山赤水洞天。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

  • 苕溪

    读音:tiáo xī

    繁体字:苕溪

    意思:水名。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注入太湖。夹岸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唐·罗隐《寄第五尊师》诗:“苕溪烟月久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在目

    读音:zài mù

    繁体字:在目

    意思:在眼前;在视线之中。
      ▶唐·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火云出无时,飞电常在目。”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只见前堂东轩与那聚赌的小阁,宛然那夜光景在目,却无一个人影。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