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严陵滩》 中都九鼎勤英髦,渔钓牛蓑且遁逃。

中都九鼎勤英髦,渔钓牛蓑且遁逃。

意思:中都九鼎勤英俊,钓鱼牛蓑衣并且逃跑。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严陵滩》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哀悼和讽刺。通过对中都九鼎的英才、渔翁蓑笠的隐逸、世祖升遐和原陵不及钓台高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首句“中都九鼎勤英髦”,诗人赞扬了中都的英才辈出,他们如同鼎中的英杰,展现出卓越的才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良好和适宜人才的成长。 “渔钓牛蓑且遁逃”一句,诗人描绘了渔翁在蓑衣下避雨钓鱼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态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政治纷争和权力斗争的厌倦和无奈。 “世祖升遐夫子死,原陵不及钓台高”两句,诗人通过对比世祖的陵墓和渔翁的钓台,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讽刺。世祖指的是古代帝王,他们的陵墓通常都是规模宏大、豪华壮观的;而钓台则象征着普通人的生活和追求,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诗暗示了权力和地位的虚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权力的讽刺和批判。 整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观点。诗人对人才的敬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权力的讽刺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无奈,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中都九鼎勤英髦,渔钓牛蓑且遁逃。
世祖升遐夫子死,原陵不及钓台高。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遁逃

    读音:dùn táo

    繁体字:遁逃

    英语:run away(逃走)

    意思:亦作“遯逃”。
     犹逃走。
      ▶《荀子•成相》:“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蹶。”
      ▶《史记•樗里

  • 九鼎

    读音:jiǔ dǐng

    繁体字:九鼎

    英语:weigh heavily

    意思:
     1.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徵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

  • 中都

    读音:zhōng dōu

    繁体字:中都

    英语:chung tu

    意思:
     1.京都。
      ▶《史记•平准书》:“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
      ▶司马贞索隐:“中都,犹都内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