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观鱼潭》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

意思:何必沧浪离开,这里可以濯缨。

出自作者[唐]李白的《观鱼潭》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描绘了碧潭上观鱼的美丽景象,以及日落时分鱼跃水面的生动画面。诗中还描绘了凉烟秋月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首句“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诗人开始就描绘了他在碧潭边观鱼的场景,随着树木的落叶,潭水变得更加清澈。这句诗通过简单的描述,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使人仿佛能够闻到湖水的清新气息。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这两句诗描绘了日暮时分鱼跃水面的生动画面。鱼儿在夕阳的映照下跳跃,激起一圈圈涟漪。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鱼儿的活泼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凉烟秋月的美景。凉烟指的是湖面上漂浮的烟雾,秋月则是秋天的月亮,照在沙滩上,显得格外明亮。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夜湖面的宁静和美丽,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夜晚湖面的宁静和神秘。 最后,“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赞美,他觉得这里比传说中的沧浪还要美,这里就可以洗涤自己的尘世烦恼。这句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碧潭的美景和自然的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美,同时也传达出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
作者介绍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关键词解释

  • 沧浪

    读音:cāng láng

    繁体字:滄浪

    英语:azure water

    意思:(沧浪,沧浪)

     1.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
      ▶《书•禹贡》:“嶓冢导

  • 濯缨

    读音:zhuó yīng

    繁体字:濯纓

    意思:(濯缨,濯缨)
    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宋·殷景仁《文殊师利赞》:“体绝尘俗,故濯缨

  • 何必

    读音:hé bì

    繁体字:何必

    短语:何苦

    英语:there is no need

    意思:
     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年钧择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