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九日与客语慨然有庐山之兴》 未能免俗须登陟,睨视元龙百尺楼。

未能免俗须登陟,睨视元龙百尺楼。

意思:不能免俗需要攀登,看到元龙百尺楼。

出自作者[宋]朱槔的《九日与客语慨然有庐山之兴》

全文赏析

这首诗《九日黄花笑白头,分将牢落付林丘》是一首描绘重阳节登高远眺,抒发内心感慨的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联“九日黄花笑白头,分将牢落付林丘”中,诗人以重阳节赏菊为引子,用“黄花笑白头”的比喻,表达了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而“分将牢落付林丘”则表达了诗人将心中的烦恼、忧虑暂时放下,投身自然,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 颔联“半川暝色聊偿梦,别岭秋声旋寄愁”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夜色降临,诗人借此来补偿梦境;别岭上,秋声阵阵,诗人将愁绪寄托在其中。这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然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颈联“江国经年成浪语,匡庐入手是真休”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诗人将庐山喻为避世的居所,表示一旦触及到江国(即尘世)的浪语,便感到真想抽身离去,去握住匡庐(庐山)的手,真正休息下来。 尾联“未能免俗须登陟,睨视元龙百尺楼”则表现了诗人在无奈中寻求自我安慰的态度。虽然不能完全脱离世俗,但还是要登高远望,睨视元龙百尺楼,寻找一份超脱。这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自我安慰的平衡。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对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诗中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引人深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九日黄花笑白头,分将牢落付林丘。
半川暝色聊偿梦,别岭秋声旋寄愁。
江国经年成浪语,匡庐入手是真休。
未能免俗须登陟,睨视元龙百尺楼。

关键词解释

  • 百尺

    读音:bǎi chǐ

    繁体字:百尺

    意思:
     1.十丈。喻高、长或深。
      ▶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晋·左思《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文选•鲍照

  • 元龙百尺楼

    引用解释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刘备 ﹞曰:‘君( 许汜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 元龙 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后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 宋 陆游 《秋思》诗:“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 元龙 百尺楼。”亦省称“ 元龙楼 ”。 沉砺 《狂歌行》:“时而一凭高,直上 元龙 楼。”参见“

  • 未能免俗

    引用解释

    未能免于俗例或常情。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仲容 步兵居道南,诸 阮 居道北;北 阮 皆富,南 阮 贫。七月七日,北 阮 盛晒衣,皆纱罗锦綺。 仲容 以竿掛大布犊鼻褌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尔耳。’”。 宋 陆游 《自诒》诗:“无可奈何犹食粟,未能免俗学浇蔬。” 金 赵秉文 《送宋飞卿》诗:“

  • 未能

    读音:拼音:wèi néng 五笔:fice

    未能的解释

    词语分解

    • 未的解释 未 è 不,不曾,没有:未必。未曾(唍 )。未来。未尝。未竟(没有完成的)。未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用
  • 免俗

    读音:miǎn sú

    繁体字:免俗

    意思:不拘世俗常情。
      ▶唐·杜甫《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诗:“理生那免俗,方法报山妻。”
      ▶邹韬奋《萍踪寄语》八八:“这大概也还未能免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