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兰》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意思:谩种秋兰四五根,疏帘底事太关情。

出自作者[宋]朱熹的《兰》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以秋兰为对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理解。 首句“谩种秋兰四五茎”,诗人漫不经心地种下了四五茎秋兰,这个“漫种”的动作,透露出诗人对秋兰的淡然态度。这并非冷漠,而是诗人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他知道任何生命都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不能强求。 “疏帘底事太关情”一句,诗人透过疏帘向外观望,或许看到了兰花在微风中摇曳的样子,或许听到了兰花的香气,总之,他对兰花充满了关切之情。这里的“底事”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何事,二是这件事的原因。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深关切和爱护。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呵护之情。他可能没有想到为兰花创造凉爽舒适的环境,以抵抗即将到来的凉风,但他的行动已经表明了他对兰花的关爱和保护。这里,“凉风计”并非实际的行动计划,而是指为兰花创造凉爽舒适的环境,而是指诗人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秋兰为对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淡然态度和对生命的深深关切。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爱护生命,让生命在自然规律的引导下自由生长。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作者介绍 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关键词解释

  • 秋兰

    读音:qiū lán

    繁体字:秋蘭

    意思:(秋兰,秋兰)
    秋日的兰草。
      ▶《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汉·张衡《怨篇》:“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
     

  • 关情

    读音:guān qíng

    繁体字:關情

    英语:concern feeling

    意思:(关情,关情)

     1.掩饰感情。
      ▶唐·张鷟《游仙窟》:“琵琶入手,未弹中间,僕乃咏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