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点绛唇 咏风兰》 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

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

意思: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点绛唇 咏风兰》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花的形象,这种花具有与众不同的幽香,没有其他花能比得上。它没有浓艳的色彩,却以淡雅的姿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种花的美丽,仿佛是凌波仙子般的优雅,想要离去,但又因为东风吹拂而留驻。 接着,“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这两句诗描绘了花的凋零,它已经凋零得太疏落,无法忍受这秋天的漫长。然而,尽管它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却仍然留取冷香半缕,这半缕的冷香,是它最后的倔强和坚持。 “第一湘江雨”是对这种花的赞美,它虽然凋零了,但它的美丽和香气仍然能感动人心,就像湘江的雨一样,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花在秋天的凋零之美,它以冷香半缕留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通过这种花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美丽的珍视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优美,用词精炼,表达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既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美的欣赏和赞美。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萧疏

    读音:xiāo shū

    繁体字:蕭疏

    英语:desolate

    意思:(萧疏,萧疏)

     1.唐·唐彦谦《秋霁夜吟寄友人》:“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
      ▶元·张可久《折

  • 如许

    读音:rú xǔ

    繁体字:如許

    英语:so; like this

    意思:(如许,如许)

     1.像这样。
      ▶《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

  • 忒煞

    引用解释

    亦作“ 忒杀 ”。 太,过分。《朱子语类》卷二三:“ 陈少南 要废《鲁颂》,忒煞轻率。”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四折:“我痴心想望贞洁,你做事忒杀非为。”《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这老官儿真个忒煞古怪,所以有这样事。” 清 纳兰性德 《点绛唇·咏风兰》词:“忒煞萧疎,争耐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 湘江 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