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秋兴(三首)》 月下清砧响夜阑,征人不寐忆长安。

月下清砧响夜阑,征人不寐忆长安。

意思:月光下清砧响夜深,征税人不睡觉记得长安。

出自作者[明]郭奎的《秋兴(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月下清砧响夜阑,征人不寐忆长安¤》是一首描绘战争和离别场景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离别之人的深深思念。 首联“月下清砧响夜阑,征人不寐忆长安。”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月光下,清脆的砧声回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声音让远方的战士无法入眠,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远在长安的家人。这一联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绘,生动地展现出战争中士兵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颔联“雾迷南国游魂泣,草没中原战骨寒。”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战争的残酷性,雾气弥漫的南国,游魂哭泣,象征着战争中死去的人们的痛苦和哀怨;中原的大地上,野草已经长高,掩盖了战死的士兵们的遗骨,寒意透骨。这两句诗以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战争的惨烈和悲痛。 颈联“直望明河临象阙,谁沾零露捧金盘。”诗人笔锋一转,从战争的残酷转向对未来的希望和期盼。他仰望明亮的银河近在咫尺,俯视人间天堂般的京城,想象着和平美好的生活;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中,又有谁会捧起零落的露水装点金盘呢?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尾联“十年关塞无家别,仗策犹悲行路难。”诗人用深沉的语气表达了战争的长期性和离别的痛苦。在漫长的十年里,边疆战士们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独自面对关塞荒凉;即使他们重逢在路上,那熟悉的身影也变得如此陌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离别之人的深深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离别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和赞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月下清砧响夜阑,征人不寐忆长安。
雾迷南国游魂泣,草没中原战骨寒。
直望明河临象阙,谁沾零露捧金盘。
十年关塞无家别,仗策犹悲行路难。
¤

关键词解释

  • 月下

    读音:yuè xià

    繁体字:月下

    意思:
     1.月光之下。
      ▶南朝·梁武帝《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
      ▶前蜀·韦庄《捣练篇》:“临风缥缈叠秋雪,月下丁冬擣寒玉。”
      ▶宋·文同

  • 夜阑

    读音:yè lán

    繁体字:夜闌

    英语:late at night

    意思:(夜阑,夜阑)
    夜残;夜将尽时。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 长安

    读音:cháng ān

    繁体字:長安

    英语:chang-an

    意思:(长安,长安)

     1.古都城名。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

  • 清砧

    读音:qīng zhēn

    繁体字:清砧

    意思:
     1.捶衣石的美称。
      ▶唐·杜甫《暝》诗:“半扉开烛影,欲掩见清砧。”
     
     2.指捶衣声。
      ▶清·屠爌《赠别袁重其》诗:“霜凄茂苑清砧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