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城南杂咏二十首·濯清亭》 芙蓉岂不好,濯濯清涟漪。

芙蓉岂不好,濯濯清涟漪。

意思:芙蓉难道不好,光秃秃清涟漪。

出自作者[宋]张栻的《城南杂咏二十首·濯清亭》

全文赏析

这首诗《芙蓉岂不好,濯濯清涟漪。采之不盈把,怊怅暮忘饥。》是一首对芙蓉(即荷花)的生动描绘。芙蓉在诗中象征着纯洁与高雅,而诗中的涟漪则增添了芙蓉的生动性。 首句“芙蓉岂不好,濯濯清涟漪。”中,“芙蓉”是诗中的主题,诗人用“濯濯”来形容芙蓉,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而“清涟漪”则描绘了芙蓉周围清澈的水面,进一步烘托出芙蓉的洁净。 “采之不盈把,怊怅暮忘饥。”描绘了诗人采摘芙蓉的情景,但采摘的数量却始终无法满足他的愿望。这表达了诗人对芙蓉的深深喜爱,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因为这种喜爱无法得到满足。 整首诗以芙蓉为主题,通过描绘其形态和采摘过程,表达了诗人对纯洁、高雅的象征——芙蓉的深深喜爱。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法完全把握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通过对芙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纯洁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使整首诗更加深沉和动人。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芙蓉岂不好,濯濯清涟漪。
采之不盈把,怊怅暮忘饥。
作者介绍
张栻是宋代文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东林党领袖”和“宋代人才辈出时期的巨匠之一”。

为政治变革和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张栻生活在宋朝政治风波中,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曾任太学博士、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务,提倡“变法”以革除官僚腐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张栻还致力于文化繁荣,著有《仪礼注疏》、《周易集注》等大量著作,对后世文化和儒家学派影响深远。

具有前瞻性和独特见解:张栻在政治和哲学上的思想非常前卫,提出了“尊王攘夷”的主张,并且主张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他重视世界观的深入挖掘,创立了“格物致知”的哲学理论,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独特见解。

有争议的言论:张栻在其言论中,曾有所谓“义胆忠肝派”和“独立自主”的言辞,对封建礼法和等级制度持反对态度,引起了当时社会权贵的反感。此外,在历史上,张栻也因为一些政治错误而被人诟病,如早年与王安石等人合作推动“新法”,未能取得成功,反而招致了很多非议。

关键词解释

  • 濯濯

    读音:zhuó zhuó

    繁体字:濯濯

    短语:

    英语:bare

    意思:
     1.光明貌。
      ▶《诗•商颂•殷武》:“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郑玄笺

  • 涟漪

    读音:lián yī

    繁体字:漣漪

    短语:

    英语:ripple

    意思:(涟漪,涟漪)
    见“涟猗”。

    近义词: 悠扬、荡漾、鳞波

  • 岂不

    读音:qǐ bù

    繁体字:豈不

    英语:(adv) certainly; definitely

    详细释义:难道不、怎么不。表示反诘的语气。诗经?卫风?竹竿:『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左传?庄

  • 芙蓉

    读音:fú róng

    繁体字:芙蓉

    短语:莲花

    英语:lotus

    意思:
     1.荷花的别名。
      ▶《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