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曲歌辞·踏歌行》 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意思: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树荫鹧鸪叫。

出自作者[唐]刘禹锡的《杂曲歌辞·踏歌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春江月出大堤平》是一首描绘春天夜晚江边景色的诗,同时也通过女郎、鹧鸪、妆容、歌舞等元素,表达了人生的欢乐与哀愁。 首联“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美景,大堤平坦,江月如画,女郎们手牵手地走着,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颔联“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进一步描绘了女郎们的活动,她们唱着新词,但声音淹没在鹧鸪的鸣叫声中,最后消失在红霞之中,这一联既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又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接下来的几联中,“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描述了女郎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则描绘了她们的歌舞场景,她们的歌声和舞蹈在风露中传递,令人难忘。 最后,“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则表达了欢乐总是短暂,云雨散去,游童在陌上拾起遗落的花钿,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失落。 整首诗通过对春江月夜的描绘和对女郎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欢乐与哀愁,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关键词解释

  • 鹧鸪

    读音:zhè gū

    繁体字:鷓鴣

    英语:partridge

    意思:(鹧鸪,鹧鸪)

     1.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

  • 新词

    引用解释

    1.新作的诗词。 唐 刘禹锡 《踏歌词》之一:“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鷓鴣鸣。”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清 吴伟业 《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诗:“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恨杀 南朝 阮司马 ,累儂夫壻病愁多。” 鲁迅 《赠人》诗之一:“唱尽新词欢不见,旱云如火扑晴

  • 见红

    读音:jiàn hóng

    词语解释

    ⒈  孕妇临产前,子宫颈管逐渐消失,子宫壁和胎儿有些分离,而引起少量阴道流血与宫颈内黏液混合后排出阴道的现象。若在近足月时出现这种现象,则表示已经临产,往往预示24小时内开始分娩。若在怀孕7-8个月出现较多的阴道流血,则有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可能,

  • 霞影

    读音:xiá yǐng

    繁体字:霞影

    意思:
     1.云霞之影。
      ▶南朝·梁·何逊《春夕早泊和刘咨议落日望水》:“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
     
     2.霞光。
      ▶瞿秋白《赤都心史》一:“然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