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行路难·双丝作绠系银瓶》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意思:双丝作绳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出自作者[唐]王昌龄的《行路难·双丝作绠系银瓶》

全文创作背景

《行路难·双丝作绠系银瓶》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的社会环境和诗人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在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文人雅士们的精神风貌也颇为昂扬向上。然而,在这个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王昌龄却饱受人生坎坷与磨难。他的诗歌多表现出一种悲愤、感慨的情绪,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着深刻的体验。 《行路难·双丝作绠系银瓶》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女子为情所困、不能自拔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辛与挣扎。诗中的女子用双丝作绠,试图系住银瓶,以此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挽留。然而,这种努力最终却是徒劳无功,银瓶落水,美好事物消逝,使人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综上所述,《行路难·双丝作绠系银瓶》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社会环境和诗人王昌龄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体现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辛与挣扎。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气好弃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
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
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挫骨黄尘亦无愧。
行路难,劝君酒,莫辞烦。
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关键词解释

  • 寒泉

    读音:hán quán

    繁体字:寒泉

    意思:
     1.清冽的泉水或井水。
      ▶《易•井》:“井洌寒泉,食。”
      ▶晋·左思《招隐诗》之二:“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唐·王昌龄《行路难诗》:“

  • 百尺

    读音:bǎi chǐ

    繁体字:百尺

    意思:
     1.十丈。喻高、长或深。
      ▶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晋·左思《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文选•鲍照

  • 银瓶

    读音:yín píng

    繁体字:銀瓶

    英语:silver pot

    意思:(银瓶,银瓶)

     1.银质的瓶。常比喻男女情事。语出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