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自是逃名处,犹恐此中藏隐沦。
意思:白云从此逃名处,恐怕这中藏隐形。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眺远台》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登高》,作者通过描绘登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山似高人长远人,不登高处见无因。”直接点明主题,诗人意识到山的高峻如同那些志向高远的人,如果不亲自登上山顶,是无法领略到这样的美景的。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山与人相提并论,突出山的崇高和人的高远,同时也为下文的登山主题做了铺垫。
“筑台土石无多子,照眼峰峦得许新。”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登山的体验,虽然土石不多,但登高远眺,峰峦清晰可见,给人以全新的感受。这里通过“照眼”一词,表达了登高望远所见之景的震撼力,使人眼前一亮。
“阵马奔腾时绝远,风涛舒卷忽无垠。”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远处的景象,仿佛战马奔腾,气势非凡,但随着距离的拉远,一切又变得模糊不清;风涛舒卷,波涛汹涌,但随着视角的移动,又变得宽广无垠。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壮观的景象。
最后两句“白云自是逃名处,犹恐此中藏隐沦。”诗人以白云为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尽管世俗纷争,但白云依然想要逃离名利的束缚,而担心在山中隐藏着更多的隐逸者。这里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融合,深化了诗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运用比喻、对比、动静结合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感。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使得这首诗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