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五月十七夜大雨歌》 朝来辟沟道,宛如决陂塘。

朝来辟沟道,宛如决陂塘。

意思:朝来避开沟道,宛如挖池塘。

出自作者[宋]文天祥的《五月十七夜大雨歌》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艰辛和困苦。诗中描述了去年和今年的两次水流事件,以及作者在江海之上的生活,突出了中原之路的茫茫无际。船只和车辆都无法再见到,作者只能在崎岖的路上徘徊。 作者身处一个类似监狱的环境中,虽然有水,但水的状况却让他感到无助和彷徨。大雨淹没了他的床铺,他不得不寻找避雨的地方。壁下的水穴成了老鼠的聚集地,甚至可能成为鱼的藏身之处,这让作者感到无处可躲。 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困惑。他感到自己就像是一块被巨石浸没的石头,无处可逃。大风、叫喊、臭气、疫疠等恶劣环境让他感到无法抵抗。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仍然希望找到一个出路,一个可以让他摆脱困境的地方。 这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它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尽管他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这首诗也提醒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有勇气面对它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对未来保持希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的诗,它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困境的无奈和困惑。这首诗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去年五月望,流水满一房。
今年后三夕,大雨复没床。
我辞江海来,中原路茫茫。
舟楫不复见,车马驰康庄。
矧居圜土中,得水犹得浆。
忽如巨石浸,仓卒殊徬徨。
明星尚未启,大风方发狂。
叫呼人不应,宛转水中央。
壁下有水穴,群鼠走踉蹡。
或如鱼泼刺,垫溺无所藏。
周身莫如物,患至不得防。
业为世间人,何处逃祸殃。
朝来辟沟道,宛如决陂塘。
尽室泥泞涂,化为糜烂场。
炎蒸迫其上,臭腐薰其傍。
恶气所侵薄,疫疠何可当。

作者介绍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关键词解释

  • 朝来

    读音:zhāo lái

    繁体字:朝來

    意思:(朝来,朝来)
    早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元·顾德辉《青玉案》词:“晴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

  • 陂塘

    读音:bēi táng

    繁体字:陂塘

    英语:ponds

    意思:池塘。
      ▶《国语•周语下》:“陂塘污庳,以钟其美。”
      ▶韦昭注:“畜水曰陂,塘也。”
      ▶唐·韩愈《唐故江西

  • 沟道

    读音:gōu dào

    繁体字:溝道

    意思:(沟道,沟道)

     1.低凹如沟状的纹路或通道。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李》﹝集解﹞引苏颂曰:“痤,乃接虑李也,一名麦李,细熟有沟道,与麦同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