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八月三日夜作》 烛凝临晓影,虫怨欲寒声。

烛凝临晓影,虫怨欲寒声。

意思:蜡烛凝临亮影,蟋蟀抱怨想寒冷的声音。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八月三日夜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先,诗中通过对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接着,诗人又以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等细节,表现出秋夜的寒意,进一步强化了季节的特点。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等描述,表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然而,诗人在梦短眠频觉,宵长起暂行等描述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无奈,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最后,诗人通过槿老花先尽,莲凋子始成等描述,表达了对生命循环和自然规律的认知,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淡然和超脱。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喜悦也有忧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佳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这首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
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
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
夜衾香有思,秋簟冷无情。
梦短眠频觉,宵长起暂行。
烛凝临晓影,虫怨欲寒声。
槿老花先尽,莲凋子始成。
四时无了日,何用叹衰荣。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寒声

    读音:hán shēng

    繁体字:寒聲

    意思:(寒声,寒声)

     1.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唐·朱邺《扶桑赋》:“巨影倒空而漠漠,寒声吹夜以颾颾。”
      ▶宋·杨万里《霰》诗:“寒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