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意思:征马向边境州,萧萧嘶哑不停。

出自作者[唐]高适的《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疆征马嘶鸣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在外的征马的思念和对边疆生活的感慨。 首句“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直接描绘了边疆征马正向着边州奔去,嘶鸣声不断。边州通常是战争频繁的地区,而马儿的嘶鸣声也传达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气氛。 “思深应带别”一句,诗人通过马儿的嘶鸣声,表达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的思念之情。马儿作为远行的象征,其嘶鸣声也带有离别的意味。 “声断为兼秋”描绘了马儿的嘶鸣声在秋天的背景下更加清晰,同时也暗示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孤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离别的季节,诗人通过秋天的背景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两句描绘了边疆的荒凉和遥远,风和月都带有愁绪,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远行在外的亲人的担忧。 最后,“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两句,诗人以征马为喻,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他希望赠给远行的亲人一把大刀,希望他们能够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和平的生活中。 整首诗以马儿的嘶鸣声为线索,通过描绘边疆生活的荒凉和遥远,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离别的主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边疆生活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作者介绍 高适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关键词解释

  • 萧萧

    读音:xiāo xiāo

    繁体字:蕭蕭

    短语:簌簌

    英语:rustle

    意思:(萧萧,萧萧)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 不休

    读音:bù xiū

    繁体字:不休

    短语:无休止 绵绵 络绎不绝 连发 缕缕 连 迭起 相接 随地 不已 娓娓 连连 相连 穿梭 不迭 无间 无穷的 持续

    英语:endlessly

  • 征马

    引用解释

    1.远行的马。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饲征马令硬实法:细剉芻……和穀豆秣之。” 石声汉 注:“征马,是能远行的马。”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

    2.战马。 南朝 梁 江淹 《征怨》诗:“何日边尘静,庭前征马还。”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鷙鸟休巢,征马踟躕。”《资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