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惠上人房宴别》 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

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

意思:法味道已经同香积累会,礼仪怀疑在少施家。

出自作者[唐]权德舆的《惠上人房宴别》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一同游历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和自然景色的赞美。 首句“方袍相引到龙华,支策开襟路不赊。”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一同前往龙华寺的场景,他们手拿竹杖,兴致勃勃地前往,仿佛路途并不遥远。这里的“方袍”指的是僧人,而“支策”则是指手持竹杖,描绘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 “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这两句诗赞美了佛教的教义和仪式,它们如同香积会的香气一样令人陶醉,又如同少施家的礼节一样庄重典雅。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佛教教义的深远和仪式的庄重。 “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这里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寺庙周围游玩的场景,他们期待着与隐居的逸民、道士相见,疏竹青苔,景色半斜,营造出一种宁静幽雅的氛围。 “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最后两句诗点明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他们相互依偎在匡山的古社中,欣赏着满山烟霞。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游历场景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和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闲适自在、与世无争的情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方袍相引到龙华,支策开襟路不赊。
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
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
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

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唐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唐宪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坐事罢相,历任东都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去世,年六十。追赠左仆射,谥号“文”。

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关键词解释

  • 礼容

    读音:lǐ róng

    繁体字:禮容

    意思:(礼容,礼容)

     1.礼制仪容。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陈书•程文季传》:“文季最有礼容,深为高祖所赏。”<

  • 法味

    读音:fǎ wèi

    繁体字:法味

    意思:佛教语。谓因参悟妙法而产生的悦乐。
      ▶《华严经•十回向品》:“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
      ▶南朝·梁·萧统《僧正》诗:“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情。”
      ▶《敦煌变

  • 香积

    读音:xiāng jī

    繁体字:香積

    意思:(香积,香积)

     1.佛号。
     
     2.指佛国、佛寺。
      ▶唐·刘长卿《秋夜肃公房喜普门上人自阳羡山至》诗:“早晚来香积,何人住沃洲?”清·吴伟业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