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望长城作》 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

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

意思:但模拟天空骄傲祛冒顿,那知道百姓怨恨集中蒙恬。

出自作者[清]乾隆的《望长城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思考,通过对金墉城的描绘和想象,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民心向背的感慨。 首联“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诗人以金墉城迤逦的山势为背景,描绘出当时金墉城的严守景象。这一联通过描绘金墉城的地理位置和守备情况,展示了当时历史的紧张和严肃。 颔联“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诗人想象如果当时的天骄能够驱除冒顿,或许民怨就不会汇聚到蒙恬身上。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思考,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假设和推测,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可能走向的担忧。 颈联“千秋形胜因循览,万古兴亡取次觇”,诗人通过欣赏千秋形胜,观察万古兴亡,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一联通过描绘历史遗迹和兴亡更替,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尾联“自是天心无定向,从来违顺卜黧黔”,诗人认为天心无定向,历史事件的发展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民心向背、时局变化等。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金墉城的描绘和想象,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思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人的语言深沉有力,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
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
千秋形胜因循览,万古兴亡取次觇。
自是天心无定向,从来违顺卜黧黔。
作者介绍 乾隆简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乾隆帝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关键词解释

  • 蒙恬

    读音:méng tián

    繁体字:蒙恬

    英语:WeWa!!

    详细释义:人名。(?~公元前220)秦名将,奉始皇之命,率领三十万士兵赴北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始皇崩,二世即位,赵高乃矫诏赐恬

  • 天骄

    读音:tiān jiāo

    繁体字:天驕

    英语:proud son of heaven

    意思:(天骄,天骄)
    见“天之骄子”。

    解释:1.见\"天之骄子\"。<

  • 民怨

    读音:mín yuàn

    繁体字:民怨

    英语:resentment

    意思:人民的怨恨。
      ▶《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
      ▶汉·张衡《东京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