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琵琶美人图》 清怨托琵琶,怨极终难说。

清怨托琵琶,怨极终难说。

意思:清怨恨托琵琶,怨极始终难以解释。

出自作者[明]唐寅的《琵琶美人图》

全文赏析

这首诗《梦断碧纱橱,窗外闻鹈鴃。
清怨托琵琶,怨极终难说。》是一首描绘梦醒时分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梦醒后的声音和情感,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哀怨和无法言说的情感。 首句“梦断碧纱橱,窗外闻鹈鴃。”描绘了梦醒的瞬间,诗人从梦中惊醒,从碧纱橱的窗户向外看去,听到了鹈鴃的叫声。这里的“梦断”二字用得极妙,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从梦中清醒的过程,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唤醒。“鹈鴃”是古代的一种鸟,其叫声凄厉,常常被用来象征悲苦和哀怨。因此,这一句诗为整首诗定下了哀怨的基调。 “清怨托琵琶,怨极终难说。”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情感状态。诗人将内心的哀怨寄托在琵琶弹奏中,琵琶作为一种传统的乐器,常常在表达哀怨情感时被使用。而“难说”二字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强烈,即使是最强烈的怨恨也难以言说。 整首诗以梦醒为背景,以鹈鴃的叫声、琵琶弹奏为象征,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哀怨和无法言说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强烈又难以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梦醒后的场景,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怨和无奈。它是一首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诗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梦断碧纱橱,窗外闻鹈鴃。
清怨托琵琶,怨极终难说。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的始祖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唐寅,他在自己的书画题名中也常用“晋昌唐寅”落款。而到了唐初,其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被封为“莒国公”,所以唐寅也常常自称“鲁国唐生”。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役。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部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代。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其父让他读书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入痒读书。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突发变故让唐寅丧失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

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关键词解释

  • 难说

    读音:nán shuō

    繁体字:難說

    英语:hard to say

    意思:(难说,难说)
    I

     1.谓不易解说。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不学而性辨,曰有虑者也

  • 琵琶

    读音:pí pá

    繁体字:琵琶

    英语:lute

    意思: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

  • 清怨

    读音:qīng yuàn

    繁体字:清怨

    意思:凄清幽怨。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
      ▶唐·钱起《归雁诗》:“二十五絃弹夜月,不胜清怨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