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洛阳春望》 草色花光惹襟袖,箫声歌响隔楼台。

草色花光惹襟袖,箫声歌响隔楼台。

意思:草色花光惹领袖,箫声歌唱响隔楼台。

出自作者[唐]罗邺的《洛阳春望》

全文赏析

这首诗《洛阳春霁》描绘了洛阳城雨后晴天的美丽景象,通过对草色花光、箫声歌响、人心闲适、马匹疲倦等细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洛阳城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宁静的向往。 首联“洛阳春霁绝尘埃,嵩少烟岚画障开。”描绘了洛阳城雨后晴空无尘埃的美丽景象,嵩山少室山的云雾缭绕如画障展开。这两句诗以“尘埃”与“春霁”相对,突出了雨后环境的清新;以“烟岚”形容“画障”,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嵩山少室山的云雾缭绕之美。 颔联“草色花光惹襟袖,箫声歌响隔楼台。”进一步描写了春日洛阳城的美景。绿色草地上,花儿的光彩让人忍不住要去触碰,而箫声歌响似乎从楼台间传出,隔着楼台也能感受到其美好。这一联通过视觉、听觉的描写,展现了春日洛阳城的繁华与热闹。 颈联“人心但觉闲多少,马足方知倦往来。”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人们只觉得身心轻松自在,而马匹才方知厌倦了频繁的往来。这一联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尾联“愁上中桥桥上望,碧波东去夕阳催。”作者在中桥上望着,心中生出愁绪,碧绿的江水向东而去,夕阳也在催促着一天的结束。这一联既收束了全诗,又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城雨后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对比、比喻、叠词的使用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韵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洛阳春霁绝尘埃,嵩少烟岚画障开。
草色花光惹襟袖,箫声歌响隔楼台。
人心但觉闲多少,马足方知倦往来。
愁上中桥桥上望,碧波东去夕阳催。
作者介绍 皎然简介
罗邺(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关键词解释

  • 花光

    引用解释

    花的色彩。 南朝 陈后主 《梅花落》诗之一:“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 北周 庾信 《象戏赋》:“况乃豫游仁寿,行乐徽音,水影摇日,花光照林。” 宋 苏轼 《灵上访道人不遇》诗:“花光红满栏,草色緑无岸。”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罢官光景,较之下第尤难,为怀吾郡 王笠舫 大令诗:‘春在花光浓淡里,官如山色有无中。’未免

  • 楼台

    读音:lóu tái

    繁体字:樓檯

    英语:stand (up)

    反义词: 庐舍

    解释:①〈方〉凉台。②泛指楼(多用于诗词戏曲)近水~。

  • 声歌

    读音:shēng gē

    繁体字:聲歌

    意思:(声歌,声歌)
    指诗词歌赋等抒情遣怀的作品。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七章第二节:“乃至述怀感事,偶着之声歌,遂罹文网者,趾相属。”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