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淮上阻雪寄梅公仪龙图》 淮上惊波欲去难,更逢春雪下云端。

淮上惊波欲去难,更逢春雪下云端。

意思:淮河上惊涛骇浪要走难,再逢春雪下云端。

出自作者[宋]王珪的《淮上阻雪寄梅公仪龙图》

全文赏析

这首诗《淮上惊波欲去难,更逢春雪下云端。思君一夜如千里,手把琼枝不奈寒。》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 首句“淮上惊波欲去难”,诗人以淮上惊波为背景,描绘出一种动荡不安的环境。淮河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波涛汹涌,变化无常,象征着生活的艰难和不稳定。而“欲去难”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不稳定生活的无奈和迷茫。 接下来,“更逢春雪下云端”则描绘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色。春雪在云端飘落,给人一种清新、静谧的感觉。这里,诗人巧妙地转换了情感基调,由无奈和迷茫转为宁静和清新,为下面的诗句做了铺垫。 “思君一夜如千里”这句,诗人直接表达了对某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君”可以理解为诗人所思念的人,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理想的人格特质。无论哪种,这句都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情感投入和执着。 “手把琼枝不奈寒”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手持春雪所化的琼枝,却无法抵挡寒冷的侵袭,这实际上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他愿意为所爱之人付出一切,但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寒冷,他却感到无助和无奈。这种情感的冲突和挣扎,使得这句诗具有了深度的内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淮上惊波、春雪、思君、寒冷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迷茫、对爱情的执着、对困难的无奈,以及在挣扎中的深深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独特而深刻,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淮上惊波欲去难,更逢春雪下云端。
思君一夜如千里,手把琼枝不奈寒。
作者介绍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

关键词解释

  • 惊波

    读音:jīng bō

    繁体字:驚波

    意思:(惊波,惊波)
    惊险的巨浪。
      ▶汉·张衡《西京赋》:“散似惊波,聚似巨峙。”
      ▶唐·司空图《连珠》:“盖闻霁日纔升于拂曙,则蚁穴自开;澄川或激于惊波,则龙舟莫进

  • 云端

    读音:yún duān

    繁体字:雲端

    英语:high in the clouds

    近义词: 云霞、云头、云层、云海

    详细释义:云中、云内、云际。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