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李端明宅花烛席上赋》 花光浓照席,烛艳暖回春。

花光浓照席,烛艳暖回春。

意思:花光浓度照席,照艳暖回春。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李端明宅花烛席上赋》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某位宾客的盛宴之词,描绘了宴会上的华丽景象和欢乐气氛。 首句“百两礼将陈,王家集上宾”,直接点明宴会的主题和宾客的身份。百两,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这里用来象征宾客受到的尊重和礼遇。王家,暗示了宴会在王家举行,进一步强调了宾客的高贵身份。上宾,则是对这位宾客的极高赞誉,表达了主人对宾客的热烈欢迎和尊敬。 “花光浓照席,烛艳暖回春”两句,通过描绘宴会上的花光和烛光,展现了宴会的华丽和热烈。花光,象征着宴会上的鲜花盛开,营造出一种春天的气息。烛光,则通过其温暖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温馨、欢乐的氛围。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宴会的环境,也暗示了宴会上的欢乐气氛。 “已接冰壶润,宁辞翠斝醇”,进一步描述了宴会的丰盛和欢乐。冰壶和翠斝都是古代的酒器,冰壶象征着清凉,翠斝象征着醇厚。这两句诗表达了主人对宾客的热情款待和对美酒的珍视。 最后两句,“自惭持短调,重对玉堂人”,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谦逊和对宾客的敬仰之情。诗人自谦自己的诗才短浅,无法充分表达出宾客的高贵气质和宴会的欢乐气氛。而“重对玉堂人”则表达了对宾客的敬仰之情,玉堂是宫殿之名,这里借指宾客的居所,表达了诗人对宾客的尊重和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宴会的华丽景象和欢乐气氛,表达了主人对宾客的热烈欢迎和尊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谦逊和对宾客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赞美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百两礼将陈,王家集上宾。
花光浓照席,烛艳暖回春。
已接冰壶润,宁辞翠斝醇。
自惭持短调,重对玉堂人。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花光

    引用解释

    花的色彩。 南朝 陈后主 《梅花落》诗之一:“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 北周 庾信 《象戏赋》:“况乃豫游仁寿,行乐徽音,水影摇日,花光照林。” 宋 苏轼 《灵上访道人不遇》诗:“花光红满栏,草色緑无岸。”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罢官光景,较之下第尤难,为怀吾郡 王笠舫 大令诗:‘春在花光浓淡里,官如山色有无中。’未免

  • 回春

    读音:huí chūn

    繁体字:回春

    短语:见好 有起色 好转

    英语:rejuvenation

    意思:
     1.冬去春来。
      ▶宋·苏轼《浪淘沙•探春》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