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谁氏子》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意思:非痴呆非狂谁家的孩子,走到王屋山称为道士。

出自作者[唐]韩愈的《谁氏子》

全文赏析

这首诗《非痴非狂谁氏子》是一首对一位母亲的深情颂扬,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母亲无私奉献的敬意和同情。 诗中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因为儿子离家出走,去王屋山做了道士,而掩面哭泣。这位母亲挽断了衣袖,哭得撕心裂肺,希望能留住儿子。而这位年轻的新妇,也载着丈夫的遗体回家,穿行在市集上哭泣。 诗中还提到了有人想让儿子学习凤笙,效仿传说中的灵妃萧史。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被轻视,他们追求险怪,希望得到贵仕。尽管神仙传说有其神秘性,但知道真相的人都知道它们是虚妄的。 然而,作者对圣君贤相的信任表示怀疑,认为即使在穷山恶水的地方,也应该受到惩罚和教诲。作者呼吁朋友和亲人能对这位母亲表示同情,并写诗送给他。 整首诗充满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教育、惩罚和友爱的重视,呼吁人们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怀。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深情而感人的诗歌,通过描绘一位母亲的痛苦和无奈,表达了对母爱的敬意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关键词解释

  • 王屋

    读音:wáng wū

    繁体字:王屋

    意思:
     1.王者所居之屋。
      ▶《史记•周本纪》:“﹝武王﹞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骃集解引马融曰:“王屋,王所居屋。”

  • 称道

    读音:chēng dào

    繁体字:稱道

    短语:讴歌 歌颂 赞赏 赞 赞叹 颂扬 赞许 嘉许 抬举 誉 褒扬 夸 咏赞 歌唱 赞美 称许 褒奖 嘉 颂 赞誉 叫好 许 褒 称

  • 谁氏

    引用解释

    何人。《太平广记》卷三○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永清县庙》:“见荒庙岿然,土偶罗列,无门榜牌记,莫知谁氏,访之邑吏,但云 永清大王 而已。”

    读音:shuí shì

  • 入王

    读音:rù wáng

    繁体字:入王

    意思:入朝晋见天子。
      ▶《周礼•秋官•小行人》:“凡诸侯入王,则逆劳于畿。”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入王,朝于王也。”

    解释:1.入朝晋

  • 道士

    读音:dào shì

    繁体字:道士

    短语:法师

    英语:Taoist

    意思:
     1.有道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