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王待制自温州移镇三山》 春暖涂歌里咏喧,鹑衣百结过苏天。

春暖涂歌里咏喧,鹑衣百结过苏天。

意思:春天温暖涂歌里唱大声,鹌鹑衣百结过苏天。

出自作者[宋]白玉蟾的《送王待制自温州移镇三山》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诗人所处时代的繁荣,以及诗人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句“春暖涂歌里咏喧”,描绘了春天的温暖和繁荣,人们欢歌笑语,赞美声四起。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季节,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欢乐和满足。 “鹑衣百结过苏天”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自己生活的简朴。鹑衣百结,形容衣服破旧且满是补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尽管生活简朴,但仍对所处的时代感到满足。 “九重亲擢公为此”,这里的“九重亲擢”表示上级的重视和信任,而“公为此”则表达了诗人对此职位的珍视和责任感。 “百姓皆云我自然”一句,表达了诗人执政的理念,即顺应百姓的意愿,让百姓自然地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是诗人作为地方官员的追求。 “五马重来寻墨沼,一麾又去镇闽川。”描绘了诗人再次被委派到闽川地区任职的场景。五马重来,象征着地位的重申和责任的加重,而墨沼则是该地区的地标。一麾又去,则表达了诗人又要离开熟悉的故土,前往新的地方任职。 “庙堂相位犹虚左,已筑沙堤在日边。”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新的岗位上,期待着更大的作为。庙堂相位,象征着朝廷的高位,而虚左则表示愿意为朝廷做出更多的贡献。筑沙堤的行动,暗示着诗人已经开始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积极筹划,以期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所处的时代、自己的生活态度、执政理念以及未来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诗人的简朴生活、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对未来的热切期待,都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春暖涂歌里咏喧,鹑衣百结过苏天。
九重亲擢公为此,百姓皆云我自然。
五马重来寻墨沼,一麾又去镇闽川。
庙堂相位犹虚左,已筑沙堤在日边。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白玉蟾(1194-1290),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关键词解释

  • 鹑衣百结

    引用解释

    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宋 赵蕃 《大雪》诗:“鶉衣百结不蔽膝,恋恋谁怜 范叔贫 。” 明 王錂 《寻亲记·遣役》:“古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原宪 鶉衣百结, 颜子 簞瓢陋巷。”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新郎因为要负担两个老人和一个残废妹妹的生活,穷得家徒四壁,鹑衣百结,才独身至今。”亦省作“ 鶉结 ”。 宋 刘克庄 《书画》

  • 涂歌

    读音:tú gē

    繁体字:塗歌

    意思:(涂歌,涂歌)
    行人于途中唱的歌谣。
      ▶唐·崔令钦《<教坊记>序》:“晋氏兆乱,涂歌是作;终被诸管絃,载在乐府。”参见“涂歌里抃”。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