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木兰花/玉楼春》 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

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

意思:不知道什么地方有知音,经常是这情留此恨。

出自作者[宋]晏殊的《木兰花/玉楼春》

全文赏析

这首诗《红绦约束琼肌稳。拍碎香檀催急衮。陇头鸣咽水声繁,叶下间关莺语近。》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通过描绘音乐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人才子相遇的赞美和对离别之恨的感慨。 首先,诗中通过“红绦约束琼肌稳”和“拍碎香檀催急衮”两个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音乐的节奏和力度。前者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柔和与稳定,后者则强调了音乐的激昂与快速。这样的描绘方式,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深入理解音乐的美妙之处。 其次,“陇头鸣咽水声繁,叶下间关莺语近”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音乐场景,通过生动的自然元素和鸟鸣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这种描绘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音乐所带来的心灵触动。 最后,“美人才子传芳信。明月清风伤别恨”这两句诗则表达了作者对美人才子相遇的赞美和对离别之恨的感慨。作者通过赞美美人才子的美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赞美之情。而“明月清风伤别恨”则表达了离别之恨的伤感之情,这种情感是每个人在面对离别时都会产生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人才子的赞美和对离别之恨的感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红绦约束琼肌稳。
拍碎香檀催急衮。
陇头鸣咽水声繁,叶下间关莺语近。
美人才子传芳信。
明月清风伤别恨。
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
作者介绍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关键词解释

  • 有知

    读音:yǒu zhī

    繁体字:有知

    意思:有知觉;有知识。
      ▶《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唐·韩愈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为此

    读音:wèi cǐ

    繁体字:為此

    意思:(为此,为此)
    因此;因为这个。
      ▶汉·王粲《咏史诗》:“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水浒传》第三五回:“又怕你一时被人撺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为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