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分类
作者
诗文热榜
课本古诗
词牌名
合称
古籍
首页
《题双松山馆二律》
署邮特地送秋涛,山馆双虬对影号。
署邮特地送秋涛,山馆双虬对影号。
意思:
设置邮特地送秋涛,山馆双L对影号。
出自作者[清]林则徐的《题双松山馆二律》
全文创作背景
林则徐的《题双松山馆二律》创作于清朝时期,具体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经历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林则徐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深感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苦难。他在广东禁烟时,亲眼目睹了鸦片对社会的危害,家庭破碎、民生凋敝的景象让他痛心疾首。因此,他借《题双松山馆二律》一诗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新事物、新局面的期待。在诗中,他将大自然的美景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寄托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
相关句子
胜特地。
--
出自《减字木兰花·和风动□》作者:[宋]韩维
特地香风住。
--
出自《点绛唇·轻艳盈盈》作者:[宋]朱雍
特地致函书。
--
出自《木兰花慢·次唐格齐韵尽交游满眼》作者:[元]张伯淳
特地遮拦。
--
出自《浪淘沙 云藏鹅湖山》作者:[宋]章谦亨
特地起愁肠。
--
出自《南乡子·江上野梅芳》作者:[宋]荣諲
特地月明狼藉。
--
出自《如梦令·静默两家茅舍》作者:[元]张雨
特地遮栏。
--
出自《浪淘沙 云藏鹅湖山》作者:[宋]陈康伯
特地减清欢。
--
出自《武陵春·长铗归乎逾十暑》作者:[宋]杨万里
特地织成愁绪。
--
出自《如梦令·杨柳千丝万缕》作者:[宋]向滈
特地閟春和。
--
出自《菩萨蛮·东皇不受人间俗》作者:[宋]赵师侠
鴈还风送秋。
--
出自《登黄鹤矶诗》作者:[南北朝]鲍照
又送秋南去。
--
出自《清平乐 闻雁》作者:[元]姚燧
送秋来、双桧寒阴。
--
出自《于飞乐·水边山》作者:[宋]毛滂
梦魂如月明,相送秋江里。
--
出自《送友人江行》作者:[唐]邵谒
秋风吹晓露,秋雨送秋炎。
--
出自《偈颂二十一首》作者:[宋]释智愚
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
--
出自《红绣鞋》作者:[元]李致远
涛山涌兮雪浪,驾天风兮浩荡。
--
出自《鹏飞操》作者:[宋]黎廷瑞
任颠风掀舞,涛山浪屋,少顷平定,一碧琉璃。
--
出自《沁园春·明月扁舟》作者:[宋]姚勉
冰魂雪魄挽不回,涛山浪屋空崔嵬。
--
出自《琵琶行》作者:[宋]白玉蟾
已入西羌度沙碛,又来东海看涛山。
--
出自《答李端叔》作者:[宋]苏轼
沧溟茫茫云正黑,涛山峨峨护龙国。
--
出自《精卫行》作者:[宋]黎廷瑞
乘流遇坎姑听之,涛山雪屋方堪诗。
--
出自《乌沙夹阻风》作者:[宋]黎廷瑞
诗句原文
署邮特地送秋涛,山馆双虬对影号。
倚槛浑忘行役苦,成阴曾费主人劳。
徂徕结侣根原固,泰岱分封节并高。
知是丁公勤爱护,梦中奚止兆三刀。
作者介绍
林则徐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关键词解释
特地
读音:
tè dì
繁体字:
特地
英语:
(adv) especially for ...
意思:
I
亦作“特的”。
亦作“特的”。特意;特为。
▶《古尊宿语录》:“诸圣由兹
特地详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