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游山三首》 无乃误游天目山,偶见唐公冠带铁。

无乃误游天目山,偶见唐公冠带铁。

意思:没有什么是错游览天目山,偶见唐公冠带铁。

出自作者[宋]邓肃的《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游山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高岩去天尺五耳,下飞瀑布千寻水》是一首对高人隐士生活的赞美和向往的诗。诗中描绘了高峻的山岩、飞流的瀑布、山间的瘦竹和枯松,以及诗人杖藜寻幽访胜,欲拜师学道的情景。 首联“高岩去天尺五耳,下飞瀑布千寻水”,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山峰之高峻,仿佛离天只有一尺五,而从山崖飞流而下的瀑布则是千寻之水。这样的描绘为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雄伟壮丽、神秘幽深的氛围。 颔联“山间瘦竹映枯松,岁寒相对凛君子”,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景色。瘦竹、枯松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冬日山景图。诗人以“君子”来比喻山间的瘦竹和枯松,表达了对高人隐士的敬仰之情。 颈联“杖藜去去寻幽人,剥啄扣门公勿嗔”,诗人表达了自己杖藜寻幽访胜的决心,并请求隐士不要责怪自己的打扰。 接下来四句是诗人的想象和期待:“凡骨膻腥傥不厌,愿供薪水看修真。”诗人表示愿意成为隐士的弟子,学习修真之道,隐士的高尚品质和深藏不露的特质让诗人深感敬仰。“高人隐几语言绝,大巧深藏端若拙。”这两句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他们隐居山林,深藏不露,语言简练,行为自然,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最后两句“无乃误游天目山,偶见唐公冠带铁”,诗人表示自己可能是误入天目山,看到了唐公冠带铁,也就是看到了隐士的衣冠和身份。这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反思和自嘲。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高人隐士生活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净、修真的向往和对高人隐士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反思和自嘲,以及对世俗的淡泊和超脱。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高人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高岩去天尺五耳,下飞瀑布千寻水。
山间瘦竹映枯松,岁寒相对凛君子。
杖藜去去寻幽人,剥啄扣门公勿嗔。
凡骨膻腥傥不厌,愿供薪水看修真。
高人隐几语言绝,大巧深藏端若拙。
无乃误游天目山,偶见唐公冠带铁。

关键词解释

  • 天目山

    引用解释

    山名。在 浙江 临安县 境内。分东西两支:东支名 东天目山 ,西支名 西天目山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 天目山 ……有两峯,峯顶各一池,左右相对,故曰 天目 。”多奇峰、竹林,为 浙西 名胜地。最高峰为 龙王山 ,高1587米,在 西天目山 。道教谓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名“天盖涤玄天”。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 冠带

    读音:guàn dài

    繁体字:冠帶

    英语:string of a hat

    意思:(冠带,冠带)

     1.帽子与腰带。
      ▶《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漱。”
      ▶

  • 无乃

    读音:wú nǎi

    繁体字:無乃

    英语:wouldn\'t that be

    意思:(参见无乃,无迺)

    解释:1.亦作\"无乃\"。 2.相当于\"莫非\"﹑\"恐怕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