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意思:黄初三年,我到京城朝见皇帝,回到渡过洛水。

出自作者[魏晋]曹植的《洛神赋》

全文创作背景

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背景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曹植此赋是他在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有感而作。 其次,他的密友丁仪、丁廙被曹丕杀害,自己也被贬为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这些对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使得他心情抑郁与苦闷。 最后,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想要杀害亲弟弟曹植,于是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最后曹植作出了这首《洛神赋》。曹植借《洛神赋》中“人神有道殊,怨谁”表达了自己无辜遭受迫害的悲愤心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
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
作者介绍 曹植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关键词解释

  • 洛川

    读音:luò chuān

    繁体字:洛川

    意思:洛水。即今河南省·洛河。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容与乎阳林,流沔乎洛川。”
      ▶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四:“日夕登城隅,周迴视洛川。”
      ▶唐·

  • 黄初

    读音:huáng chū

    繁体字:黃初

    意思:(黄初,黄初)
    见“黄初体”。

    造句:黄初元年,随例转拜驸马都尉。东汉末,黄初元年(220年)废置。黄初三年,进爵,徙封乘

  • 京师

    读音:jīng shī

    繁体字:京師

    英语:capital

    意思:(京师,京师)

     1.《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
      ▶马瑞辰通释:“京为豳国之地名……吴斗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