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意思:当时听到风露香,蓬蒿艾草深不见。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题杨次公春兰》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春兰为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的感悟。
首句“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便以春兰的形态美作为开端,将兰花比作美人,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兰花不采摘,却自献其香,这不仅描绘了兰花的自然生长状态,也暗示了生命的自足和自我奉献的精神。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进一步描绘了兰花的香气和生长环境。风露中的兰花,香气四溢,而蓬艾深处,无人看见这一幕。这不仅描绘了兰花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兰花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依然坚韧生长的品质。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这两句则深入到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诗人认为,画中的兰花颜色如同真实的丹青,它可以帮助解释《离骚》中的一些哲理。面对这样的兰花,诗人仿佛看到了屈原的灵均,他不敢轻慢,而是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它。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春兰为载体,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的感悟。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美感。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哲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