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闻高平公殂谢述哀感旧以助挽歌三首》 一出屡更郡,人皆望酒壶。

一出屡更郡,人皆望酒壶。

意思:一出多次改郡,人都望着酒壶。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闻高平公殂谢述哀感旧以助挽歌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一出屡更郡,人皆望酒壶。俗情难可学,奏记向来无。贫贱常甘分,崇高不解谀。虽然门馆隔,泣与众人俱》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这首诗以刘禹锡的独特视角,描绘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表达了他对贫贱生活的甘之如饴,对崇高地位的不解谀媚,以及对与众人共享痛苦的同情。 首联“一出屡更郡,人皆望酒壶”,诗人描述了自己频繁更换郡守的生涯,人们只希望他能带来酒壶一样的酒,这里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四处奔波、疲于奔命的形象,也表达出人们对他的期望和压力。 颔联“俗情难可学,奏记向来无”,诗人表达了自己难以适应世俗的世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权贵的不屑一顾。他从未写过谄媚的奏折,这表现出他的高尚品格和独立人格。 颈联“贫贱常甘分,崇高不解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贫贱生活的甘之如饴,对于崇高地位的不解谀媚。即使门馆与众人相隔,他也与众人一同哭泣。这里诗人描绘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乐观和坚韧。 尾联“虽然门馆隔,泣与众人俱”,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与众人分隔,但他的情感与众人共享。这表现出诗人的人性善良和同情心,即使身处高位,他也始终保持对弱者的关怀和同情。 整首诗以刘禹锡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为主题,通过描绘他的形象和情感,表达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诗中充满了对贫贱生活的坚韧和对权贵的蔑视,同时也充满了对众人的情感的共鸣和对弱者的同情。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出屡更郡,人皆望酒壶。
俗情难可学,奏记向来无。
贫贱常甘分,崇高不解谀。
虽然门馆隔,泣与众人俱。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酒壶

    读音:jiǔ hú

    繁体字:酒壺

    英语:flagon

    意思:(酒壶,酒壶)
    盛酒的壶。后亦称酒注子为酒壶。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裴松之注引三国·吴

  • 一出

    读音:yī chū

    繁体字:一出

    意思:
     1.谓出生或出现一次。
      ▶《商君书•农战》:“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
      ▶晋·葛洪《抱朴子•金丹》:“老子授之于元君,元君曰:‘此道至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