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春去》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意思:一个从泽畔为迁客,两次上游送暮春。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春去》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春末送别时光的感受,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首句“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直接点明诗人的身份和环境,他曾被贬谪在泽畔,两次在江边送别春天。这两句话为整首诗定下了哀伤的基调,奠定了伤春的氛围。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这两句通过描述诗人自身的变化,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诗人的白发增多,表明他已逐渐老去;而他的衣衫依旧,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并未改变他的本质。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哀伤和无奈。 “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这两句以自然景象比喻人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诗人以江水回流比喻自己一生未归的遗憾,以自己始终如一的老去比喻众多生命的消逝。 最后,“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这两句是对整首诗的总结,也是对前面所有情感的升华。诗人用四十六年的时间送别春天,却始终无法留住时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和哀伤。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深深感慨。读之令人感慨万千,深感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
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江头

    引用解释

    江边,江岸。 隋炀帝 《凤艒歌》:“三月三日向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 唐 姚合 《送林使君赴邵州》诗:“江头斑竹寻应遍,洞里丹砂自採还。” 元 沉禧 《一枝花·咏雪景》套曲:“这其间江头有客寻归艇,我这里醉里题诗漫送程。” 苏曼殊 《碎簪记》:“又明日为十八日,友人要余赴江头观潮。”

    读音:jiā

  • 暮春

    读音:mù chūn

    繁体字:暮春

    英语:late spring

    意思:春末,农历三月。
      ▶《逸周书•文傅》:“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

  • 一从

    读音:yī cóng

    繁体字:一從

    意思:(一从,一从)

     1.全都服从。
      ▶《韩非子•扬权》:“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万民一从。”
      ▶陈奇猷集释:“一从犹言皆从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