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曲歌辞·大垂手》 装束赵飞燕,教来掌上舞。

装束赵飞燕,教来掌上舞。

意思:装束赵飞燕,教来掌上舞。

出自作者[唐]聂夷中的《杂曲歌辞·大垂手》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赵飞燕掌上舞起兴,以其悲惨结局作结,通过金刀剪云、装束赵飞燕、舞罢飞燕死等细节,刻画出赵飞燕在权势和金钱面前的命运。 首句“金刀翦轻云,盘用黄金缕”,描绘了金刀剪下的云彩,被装束成赵飞燕的形状,被用于盘装着黄金缕的装饰品。这里以金刀喻权力,以黄金缕喻财富,暗示了权力和财富在赵飞燕命运中的重要地位。 “装束赵飞燕,教来掌上舞”,描绘了赵飞燕被精心装束,被训练为掌上舞的高手。这一句表达了权力和财富对人的塑造和影响,同时也暗示了赵飞燕的命运将与权力财富紧密相连。 “舞罢飞燕死,片片随风去”,是全诗的高潮和转折点。赵飞燕在掌上舞后,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最终悲惨地死去,她的遗体被一片片地随风而去。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赵飞燕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整首诗以赵飞燕的命运为引子,揭示了权力和财富对人的影响和塑造,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和同情。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和寓言的方式,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思想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金刀翦轻云,盘用黄金缕。
装束赵飞燕,教来掌上舞。
舞罢飞燕死,片片随风去。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聂夷中[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故不提)。

关键词解释

  • 掌上舞

    引用解释

    亦作“ 掌上儛 ”。 相传 汉成帝 之后 赵飞燕 体态轻盈,能为掌上舞。见《白孔六帖》卷六一。后指体态轻盈的舞蹈。《南史·羊侃传》:“儛人 张浄琬 ,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上儛。”《梁书·羊侃传》作“掌中舞”。 清 方绚 《香莲品藻·香莲宜称二十六事》:“为掌上舞。”

    读音:zhǎng shàn

  • 飞燕

    引用解释

    亦作“ 飞鷰 ”。 1.飞翔的燕子。《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鷰,衔泥巢君屋。”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2.指 汉成帝 赵皇后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孝成赵皇后 ,本 长安 宫人……学歌舞,号曰 飞燕 。” 南朝 宋 鲍照 《代朗月行》:“鬢

  • 装束

    读音:zhuāng shù

    繁体字:裝束

    英语:attire

    意思:(装束,装束)

     1.束装,整理行装。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