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饿虎不食子》 一割大义死,再割面相仇。

一割大义死,再割面相仇。

意思:一个分割大义而死,再割面相互仇恨。

出自作者[宋]王令的《饿虎不食子》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饿虎、饥鹰比喻那些在危难时刻抛妻弃子、贪恋权位钱财的统治者。诗中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强烈谴责,并呼吁人们应该重视亲情和恩义,不应该为了权力和财富而失去人性。 首先,诗中描绘了饿虎和饥鹰的场景,它们在饥饿和愤怒的状态下,不顾一切地追求食物和伴侣。这种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那些在危难时刻抛弃家庭的人的冷酷无情。 其次,诗中强调了恩义的重要性,认为亲戚之间不应该因为权力和财富而产生仇恨。诗人呼吁人们应该割舍那些不重要的恩怨,珍惜亲情和恩义,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失去人性。 最后,诗人指出这种割舍并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一再割舍亲情和恩义,就会导致亲人之间的仇恨和疏远,甚至会与社会和他人隔绝。然而,这种割舍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大义凛然,保持人性的尊严。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通过饿虎、饥鹰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那些在危难时刻抛弃家庭的人的谴责,呼吁人们珍惜亲情和恩义,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失去人性。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教育意义,值得人们深思和借鉴。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饿虎不食子,饥鹰不雌求。
虎饿不择肉,盛怒遇子收。
鹰饥爪喙狞,尚与雌同韝。
人岂二者然,恩义宜绸缪。
亲戚不宜怒,割恩以为仇。
此割非常割,此伤无血流。
肉割愈有日,恩割伤不收。
一割大义死,再割面相仇。
亲戚尚皆然,况又他人俦,是己与世绝,子世何足尤。
作者介绍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关键词解释

  • 大义

    读音:dà yì

    繁体字:大義

    英语:cardinal principles of righteousness

    意思:(大义,大义)

     1.正道;大道理。
      ▶《易•家人》:“

  • 面相

    读音:miàn xiāng

    繁体字:麵相

    英语:physiognomy

    意思:
     1.相貌。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五幕:“士长二人端详聂嫈面相。”
     
     2.泛指事物

  • 一割

    读音:yī gē

    繁体字:一割

    意思:本指切割一次,后即用为行使一次或负责一次之词。语本《后汉书•班超传》:“昔魏绛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鈆刀一割之用乎?”
      ▶《文选•左思<咏史>诗》:“鈆刀贵一割,

  • 割面

    读音:gē miàn

    繁体字:割麵

    意思:
     1.割破颜面,表示降服。
      ▶《晋书•刘曜载记》:“﹝游子远﹞躬先士卒,扫壁而出,迟明覆之,生擒伊余,悉俘其众。
      ▶权渠大惧,被髮割面而降。”
     

  • 相仇

    读音:xiāng chóu

    繁体字:相仇

    意思:见“相雠”。

    解释:1.见\"相雠\"。

    造句:暂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