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无衣》 与子同泽。

与子同泽。

意思: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出自作者[先秦]诗经的《无衣》

全文创作背景

《诗经》中的《无衣》是一首反映先秦时期人民生活和思想的诗歌,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这首诗产生在秦地,是一首军中战歌,反映了秦国人民在抗击西戎入侵时的英勇无畏和团结一心。因此,它的创作背景与战争、民族矛盾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关。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无衣》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作者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解释

  • 同泽

    读音:tóng zé

    繁体字:衕澤

    意思:(同泽,同泽)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
      ▶郑玄笺:“泽,亵衣近污垢。”后以“同泽”用于军人相称或借指军中共事。
      ▶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