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渡江遣怀》 天地起戈兵,荆榛塞原阜。

天地起戈兵,荆榛塞原阜。

意思:天地起武器,丛林堵住原阜。

出自作者[明]刘基的《渡江遣怀》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民生活,同时抒发诗人自身感慨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东风吹沧江,白日照花柳。”以壮阔的自然景象开篇,东风吹过沧江,白日照耀着花柳,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既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暗示着生活的波折与希望并存。 接着“山川半显晦,积雨晴未久。”描述了山川景色在积雨初晴之下的变幻莫测,进一步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 “青阳好气候,群物竞苞剖。”以春天的美好气候,万物竞相生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农夫荷锄犁,各自登陇亩。”通过描绘农夫辛勤耕作的场景,展现了生活的朴素与真实。 然后“蒐鸠鸣相应,陂水光浏浏。”以动物和自然的声响、光影交织,形成了宁静而生动的田园画面。 然而“天地起戈兵,荆榛塞原阜。”一句,诗人笔锋一转,以天地间的战争,荒芜的原野,暗示了社会动荡和苦难。 “兹邦特按堵,庶足憩奔走。”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安宁生活的向往。 接着诗人通过“故乡有园田,委弃没藜莠。”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遗憾。然后通过描绘老母、痴儿和家庭生活,真挚地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最后“那令更远去,忧念成疾首。”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以自然景象开头,以诗人内心的忧虑结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生活百态,同时展示了诗人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深深关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东风吹沧江,白日照花柳。
山川半显晦,积雨晴未久。
青阳好气候,群物竞苞剖。
农夫荷锄犁,各自登陇亩。
蒐鸠鸣相应,陂水光浏浏。
天地起戈兵,荆榛塞原阜。
兹邦特按堵,庶足憩奔走。
故乡有园田,委弃没藜莠。
老母年八十,头童齿牙朽。
痴儿始垂髫,出入寡朋友。
衣衾杂絮毳,羹食乏菘韭。
儡然多病身,全家倚糊口。
那令更远去,忧念成疾首。
千金聘宿瘤,顾谓西施丑。
盐车摧太行,骅骝不如狗。
况我驽蹇质,困踣畏培曈。

作者介绍 刘基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关键词解释

  • 戈兵

    读音:gē bīng

    繁体字:戈兵

    意思:兵器。亦代指战争。
      ▶《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
      ▶《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唐

  • 天地

    读音:tiān dì

    繁体字:天地

    短语:世界 圈子 领域 小圈子 园地

    英语:(n) heaven and earth; world

    意思:
     1.天和地。指自

  • 榛塞

    读音:zhēn sāi

    繁体字:榛塞

    意思:犹阻塞。
      ▶《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有旧沟引淠水入陂,不治积久,树木榛塞。”
      ▶明·宋濂《吴公墓碣铭》:“且谓圣人之经一,而诸家异传,大道榛塞,职此之由,乃着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