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柏·槐》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

意思:盛衰天不断,循环何曾歇。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柏·槐》

全文赏析

这首诗《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擥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是表达了对生命盛衰循环、变化无常的深刻理解的诗篇。 首联“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描绘了生命盛衰的日夜更迭,无休无止,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循环的本质。这一联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使人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 “攀条擥柔荑,回首惊脱叶。”颔联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了人们在生命中的经历,时而攀援枝条,时而回首往事,却惊讶地发现生命中的变化无常,那些曾经熟悉的叶子已经悄然脱落。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颈联“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进一步描绘了生命的盛衰变化,槐树绿荫浓密,但也有零落的时候,只有那些存留的荚还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这一联通过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尾联“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盛衰变化,就像千林中有一片枯槁,平地上突然下了一场三尺厚的雪。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使人对生命的无常和变化有了更深的体会。 最后,“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表达了对生命的淡然处之的态度,认为生命的盛衰变化不值得过多关注,我们应该像看新月一样看待盈亏。这一句是对生命无常和变化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生命盛衰循环、变化无常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面对生命的无常和变化保持淡然处之的态度。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
攀条擥柔荑,回首惊脱叶。
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
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
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
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盛衰

    读音:shèng shuāi

    繁体字:盛衰

    短语:兴亡

    英语:ups and downs

    意思:兴盛与衰败。
      ▶《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
      ▶《

  • 何曾

    读音:hé zēng

    繁体字:何曾

    英语:did ever

    意思:
     1.为何,何故。
      ▶《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赵岐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九

  • 循环

    解释

    循环 xúnhuán

    [circulate;circle] 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引用解释

    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 日相

    读音:rì xiāng

    繁体字:日相

    意思:方术的一种。谓采用日辰旺相的占卜方法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后汉书•循吏传•王景》:“初,景以为‘六经’所载,皆有卜筮,作事举止,质于蓍龟,而众书错糅,吉凶相反,乃参纪众家数术文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