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中秋寄南海梁侍御》 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意思:不知道今天晚上越台上,看到瀛洲方丈无。

出自作者[唐]李群玉的《中秋寄南海梁侍御》

全文赏析

这首诗《海静天高景气殊,鲸睛失彩蚌潜珠。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是一首描绘海洋和天空的壮丽景象,并带有一些神秘的寓言色彩的诗。 首句“海静天高景气殊”描绘了海洋平静、天空高远、景色独特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壮美的感觉。第二句“鲸睛失彩蚌潜珠”则引入了海洋生物的描绘,描述了鲸鱼的眼睛失去了光彩,而蚌则潜藏珍珠,暗示着某种神秘的变化或失落。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则带有一些神秘的寓言色彩,描述了诗人不知道在今晚的越台上,是否能够看到传说中的瀛洲和方丈。瀛洲和方丈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山,常被用来象征神秘而美好的事物。这两句诗将现实与神话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艺术感染力。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海洋和天空的壮丽景象,以及一些神秘的寓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诗歌中也带有一些失落和疑问,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海静天高景气殊,鲸睛失彩蚌潜珠。
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关键词解释

  • 方丈

    读音:fāng zhàng

    繁体字:方丈

    英语:abbot

    意思:
     1.一丈见方。
      ▶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白傅葬龙门山,四方过者,必奠卮酒;冢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

  • 望见

    读音:wàng jiàn

    繁体字:望見

    意思:(望见,望见)

     1.犹谒见。
      ▶《战国策•赵策四》:“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2.从高处、远处看到。
      ▶《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越台

    引用解释

    1.指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登眺之所。故址在今 浙江 绍兴 种山 。 唐 李白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东海横 秦望 ,西陵遶 越臺 。” 王琦 注:“《述异记》: 勾践 延四方之士,作臺於外而馆之。今 会稽山 有 越王臺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赖有 越臺 堪眺望:那中原,莫已平安否?” 清 黄宗羲 《万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