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汤泉应制》 不用劫灰求仿佛,便从天汉象昭回。

不用劫灰求仿佛,便从天汉象昭回。

意思:不使用劫灰要求仿佛,然后从汉形象光辉。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汤泉应制》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和祝福,通过对鱼鳞雁齿镜、雨霖、法驾、仙人的赞美,以及对遥祝海隅同帝泽的呼吁,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祝福。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鱼鳞雁齿镜的美丽和神奇,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鱼鳞雁齿镜中的景象仿佛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瑰宝,其溅沫为霖的恩泽遍及九垓,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和滋润。 接着,诗人对法驾的庄严和仙人的神秘进行了赞美。法驾的庄严如同春日的阳光,驱散了黑暗和寒冷,引领着人们走向光明和希望。仙人的神秘则如同天汉象昭回,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敬畏。 在诗的结尾,诗人呼吁人们共同接受帝泽的恩泽,并年年长听属车雷的声音,表达了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和祝福。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类未来的祝福。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呼吁,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世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鱼鳞雁齿镜中开,溅沫为霖遍九垓。
不用劫灰求仿佛,便从天汉象昭回。
桑坛法驾乘春转,鹤禁仙镳问寝来。
遥祝海隅同帝泽,年年长听属车雷。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天汉

    读音:tiān hàn

    繁体字:天漢

    英语:Milky Way

    意思:(天汉,天汉)

     1.天河。
      ▶《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毛传:“汉,

  • 仿佛

    读音:fǎng fú

    繁体字:仿佛

    短语:近似 类 象是 相近 相仿 切近 近乎 八九不离十 类似 接近

    英语:as though

    意思:
     1.似有若

  • 不用

    读音:bù yòng

    繁体字:不用

    短语:毫无 不要 休想 决不 毫不 绝不

    英语:need not

    意思:
     1.不听从;不采纳。
      ▶《管子•小匡

  • 劫灰

    读音:jié huī

    繁体字:劫灰

    意思:本谓劫火的余灰。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上•竺法兰》:“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问东方朔。
      ▶朔云:‘不知,可问西域胡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

  • 从天

    读音:cóng tiān

    繁体字:從天

    意思:(从天,从天)
    顺从天意。
      ▶《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
      ▶《宋书•礼志一》:“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继,同体异德;或纳大麓,受终文祖;或

  • 昭回

    读音:zhāo huí

    繁体字:昭回

    意思:
     1.谓星辰光耀回转。
      ▶《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朱熹集传:“昭,光也。回,转也。言其光随天而转也。”
      ▶唐·卢照邻《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